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龙生九子之后,分别给各龙子以不同的秉性和能力,甚至长相和脾气也各不相同。据说这样一来,龙子们便可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不至于发生争斗。
康熙皇帝执政到了第22个年头,第九子胤禟出生,但康熙并没受到“龙生九子”这句古语的束缚,丝毫没有节制生育的打算。是故,直到康熙花甲之年,仍有皇子出生,这就是排行最末的胤祕。据统计,从康熙十一年生下长子胤褆开始,到最后一个皇子胤祕为止,康熙一生共生子35人,存活下来的也多达24人。按理说,天下已成他们一家,到处需要安排人打理,皇子们即便是秉性和能力等存有重大差异,也可以轻松找到职位并各安其位才是。可问题远没这么简单:既然成为皇子,就难免会有窥伺皇位的欲望。然而,皇位只有一个,几十个皇子中注定只能产生一位幸运儿,于是,皇子之间就免不了会为争夺皇位而勾心斗角,甚至是大动干戈。
康熙毕竟不是传说中的那个不死的神龙,大清基业终究需要有人继承。那么,选谁来作为皇位继承人呢?自此康熙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它便成了纠缠康熙的一个梦魇,而且一直困扰康熙长达几十年之久,直至最终酿成父子相残,令人唏嘘。
清王朝并没有汉族帝王那种立嫡的传统。清朝之前,历代汉族帝王的政权传递模式中,通常都是皇妃所生第一个儿子才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便是立嫡。也可简单概括为“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核心内容,自周代开始便一直施行。这种皇位继承制度为封建政权的传承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规则,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权交接过程中的动荡。当然,其中也存有一个重大缺点:没有把最贤能的人或最合适的人,安置在最重要的岗位上。
后金政权建立之后,并没有沿用汉族帝王这种传承制度。努尔哈赤曾经试图通过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简称“八王共治”),来实现汗位的顺利传承,然而,随后的历史证明,这只能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他之后,皇族内部围绕皇位的斗争非常激烈,甚至会有部族分裂和刀兵相加的危险。比如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争夺就非常激烈。最终,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这其实也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当然,即使是在顺治即位之后,多尔衮仍然实际操控着政权,成为操弄权柄的摄政王。
对于这些历史,康熙不会不明白。这些教训迫使康熙抛弃祖制,转而模仿汉代帝王立嫡的方式传承皇位,这便很自然地选出了胤礽。因为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长子。
在胤礽身上,康熙没少花费心血。自从被册封为太子之后,胤礽一直得到最为优质的教育。康熙的目标是将胤礽培养成德才兼备,文武俱佳,既能治国,又懂军事,进而成为一位称职的皇帝。少年胤礽不负众望,确实是一直按照父皇所设计的路线茁壮成长。据说到了8岁时,胤礽已经能熟练背诵四书,也谙熟骑射等军事技能。对此,康熙非常满意,开始逐步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为他精心配置了一些能力强的辅臣。康熙亲征噶尔丹,便安排胤礽留守京师,意在锻炼其独立理政能力。
胤礽成为皇太子之初尚且能保持安分守己,并潜心学习理政之术。但时间一久,尤其是当他长大成人之后,他便慢慢开始失去耐心,狐狸尾巴渐渐夹不住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率兵在外征战的康熙身患重病,非常担心自己就此一病不起,于是紧急召见胤礽。康熙本以为自己日夜挂念的太子在得知父皇病重后会愁容满面,没想到的是,他只在胤礽脸上看到了一丝窃喜的表情。见此情形,康熙的内心如同翻江倒海,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随即便怒气冲冲地命令胤礽即刻返回京师。
这件事本该提醒胤礽适当注意自己的言行,没想到的是,他非但不知道收敛,反而变得更加放肆。在京师,胤礽一贯胡作非为,手下如果稍有不周,便会遭到打骂,甚至是杀头,就连康熙的兄长也完全不被他放在眼里。除此之外,胤礽还有贪财好色等坏毛病。他经常悄悄出宫抢夺民女,因此在民间留下了非常糟糕的口碑。对于太子的这些放荡行为,康熙迟早会有所耳闻,不免会对胤礽产生一些坏印象。
一直致力于建设大一统集权帝国的康熙,尤其不能容忍胤礽的结党营私之举,尤其不能容忍游离于皇权之外并试图干预朝政的各种势力。康熙虽是雄霸之主,但仍然无法避免朋党迭兴的局面出现。朋党之中,诸如胤礽这样的太子党,是危害皇权最为严重的一种。康熙皇帝虽然一直非常勤政,但诸如明珠、索额图这样的权臣仍然会利用各种机会悄悄揽权。尤其是索额图,他利用胤礽作为皇太子的特殊地位,教唆胤礽不惜机会早日夺取正位,同时悄悄培植自己的势力。康熙渐渐地对这些问题有所察觉,并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康熙十六年,康熙下令设立南书房,让自己的亲信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直接进入内廷,董理政务,无非就是为了更加强调和突出其个人统治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明显。康熙二十六年前后,正是在南书房入值大臣高士奇、徐乾学等人协助之下,让康熙得以顺利铲除明珠一党。这一点实则对雍正此后成立军机处有着直接启发。
一直受到康熙刻意栽培的胤礽恰恰不明白这一点,在皇权问题上犯了大忌。在朝廷内部,胤礽一直悄悄地结私营党,拉帮结派,大肆培植政治势力,对一些重要朝臣着意进行拉拢和收买,摆出了一副抢班夺权和舍我其谁的架势。对于太子的这些行为,康熙不得不暗中采取一些戒备措施。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眼看胤褆、胤祉和胤禛等诸皇子皆已成人,康熙便对他们进行分封,众皇子被分别封王或贝勒。看到这些情形,胤礽担心这种分封会对自己的储君地位有所动摇,便开始和索额图等密谋,试图通过发动宫廷政变的方式来抢班夺权。没想到的是,这些密谋被康熙提前发觉。康熙随即毫不留情地展开清剿太子党的行动,并果断地将胤礽废黜。胤礽集团核心智囊人物索额图,也被康熙果断处决。
康熙废除胤礽储君之位后,本以为可以安稳一阵子,没想到的是,一切都事与愿违。皇太子之位的空缺,让诸皇子看到了机会,立即又开始明争暗斗,展开了又一轮残酷竞争,而且竞争之手法,让康熙本人都感到一丝丝寒意。
大阿哥胤褆在废除胤礽的过程中出力最多,以为可凭借这个资本向父皇邀功,于是首先跳了出来。胤褆甚至天真地认为,既然立嫡不成,那就可能立长,机会该是轮到了自己。
此前,胤褆曾亲眼目睹康熙对于胤礽的愤怒之情,于是建议康熙就此杀掉胤礽,以绝后患。对于太子之位,胤褆显然有点急不可耐。他看到胤礽被废,却担心胤礽还有咸鱼翻身的机会,于是向父皇康熙建议就此除掉胤礽,并且说,如果想杀胤礽,不必父皇自己动手。言下之意,他可以代劳。
这时候,还有一个消息传到康熙耳中,令康熙胆战心惊。原来,皇长子胤褆甚至试图通过使用行刺胤礽的手法来夺取储君之位。当时,胤褆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能谋善断之士。有些谋士急于帮助胤褆获得太子之位,于是就想到了非常规手段。据说胤褆周围已经聚集了众多武艺非凡的武林高手,甚至会飞檐走壁的轻功,翻越高墙也是易如反掌,只等胤褆一声令下,便可以深入皇宫执行刺杀胤礽的任务。
没想到的是,胤褆和手下人的这些密谋被步兵统领托合齐发觉,并迅速密报给了康熙。康熙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大儿子居然对于胞弟如此冷血,震怒不已的康熙一面怒斥胤褆为“不念父子之情,不谙君臣大义”的乱臣贼子,一面宣布将胤褆打入冷宫。这时候,皇三子胤祉揭发胤褆曾用巫术镇魇胤礽。康熙下令彻查,果真在胤褆家中发现一些镇魇物件。康熙由此而对胤礽产生些许怜悯之心,对于胤褆则更加深了坏印象。很快,康熙下令将胤褆幽禁,并革去亲王之职。
康熙相信胤礽的乖戾完全是由于胤褆的陷害,便渐渐有了重立胤礽之意。当然,他又不想让人感觉他是出尔反尔之人,于是做出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召集满汉文武大臣齐集畅春园,民主选举皇太子,希望借助这个机会为胤礽的复位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没想到的是,此次民主选举的结果大大出乎康熙意料之外:皇八子胤禩成为胜选之人,而胤礽则名落孙山。原来,胤褆曾和皇八子胤禩早早结成同盟,互相声援。眼见胤褆失势,原来集结在胤褆周围的势力,纷纷就此倒下胤禩。这样一来,皇八子党的势力迅速扩大,选举结果便顺而朝着有利于胤禩的方向发展。
对于这个选举结果,康熙当然不甘心接受,于是不得不真的做出出尔反尔之举了。他不仅当即宣布选举结果无效,甚至严厉斥责胤禩及文武大臣玩弄心机,藐视自己的威严。
眼看借助选举不能达成己意,康熙便紧锣密鼓地布置重立胤礽的计划。就在畅春园选举的次日,康熙再次召集文武大臣,借口太皇太后曾就太子之事有所托梦,所以召集大家商议。接着,康熙迫不及待地宣布,胤礽此前之所以做出一些丧心病狂之举,都是因为胤褆陷害所致。如今胤褆已被缉拿,胤礽也已痊愈,那就应当复立胤礽为太子。看到这个情形,众大臣只能唯唯诺诺地一致表示:吾皇英明……英明……虽然声音略显低沉,但仍然传出畅春园很远,朝廷内外都知道胤礽要回来了。
但是,剜去的一块肉,等再找回来时,却发现它已经很难再与原来的肌体保持血脉畅通了。
胤礽一直认为自己的被废黜,完全是因为没有掌握兵权,对皇子没有威慑力,在面对危机时也无法自救。因此,等他甫一回到宫中,就是极力拉拢步兵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等大员。这些举动不能不引起康熙的再次警觉。
其他皇子也不甘心就此失败。尤其是胤禩,更是利用各种手段打探不利于胤礽的消息,然后雇人广为散布。康熙很快发现,胤礽聚敛钱财和四处采芳的本性依然如故,并没有丝毫收敛。这时候,从朝鲜远道传回一条消息:胤礽不满康熙在位时间太长,经常私下里抱怨“古今天下岂有40年太子”。另据手下打探得来的消息,胤礽已经在和步兵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等密谋胁迫康熙退位。这些情况,都让康熙不寒而栗。此时的康熙,年老多病,敏感脆弱,身心俱疲的他却依然能在维护自己的皇权统治时表现出苍鹰本色。不久之后,他果断出手,将托合齐等人一一治罪,并宣布永久废除胤礽的太子储位。
对于八子胤禩,康熙的态度非常蹊跷。在众皇子中,胤禩精明能干,被封为贝勒,可以想象他该是受到康熙较多关注和信任的皇子。可是,当胤禩在朝臣选举中胜出之时,他非但没有获得太子储位,反而引起了康熙的警惕。康熙五十三年,胤禩看到父皇外出打猎,便精心挑选了两只海东青为其助兴。没想到的是,这两只海东青几经辗转,等康熙接到手中之时,均已奄奄一息。康熙心头一阵刀绞,以为儿子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讥讽自己的年老多病。康熙当即宣布,胤禩本为贱妇所生,用心之险恶,远超胤礽,父子之情自此完全断绝!胤禩明知受到陷害,却已无法挽回局面,最终大病一场。康熙倒没有就此完全断绝父子之情,而是派出御医勉力进行医治,胤禩终于从死神手中侥幸逃脱。
储位长期虚设,既让皇子们焦躁不安、蠢蠢欲动,也令垂老的康熙饱受折磨、顾虑重重,而这些,终需有个了结之时。
就在这时,西北边陲策妄阿拉布坦借机寻事。他先是发兵佯攻哈密,在吸引大批清军的注意力之后,忽然调头南下,秘密朝着西藏火速进兵。此时已经无力亲征的康熙,忽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他任命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负责处理西北地区防务,而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西藏危机。胤禵和胤禩一贯交好,甚至堪称死党。康熙忽然对胤禵委以兵权,不知用意何在。胤禵年轻好勇,康熙将处理边境危机的重任交给他,可谓是知人善任。而胤禵也自觉地扮演了临危受命的角色,最终不辱使命,迅速平定了西北局势。兵不血刃地取得辉煌胜利,让胤禵一党都情不自禁地为之欢呼,而朝臣内外则更喜欢将这个抚远大将军看成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大清帝国最为理想的接班人。
细究胤禵用兵过程,实则都是受到康熙暗中指点。说白了,远在京城的康熙才是真正的指挥官。比如说,关键的入藏之战,指挥官是延信,一直受康熙的直接调遣。抚远大将军胤禵其实就是管理了一些军务粮饷,负责后勤补给。至于补给之所以及时而又有力,则又和九阿哥胤禟的慷慨相助有着直接关系。胤禟凭着嗅觉判断胤禵会就此受到重用,因此不遗余力地解囊相助。这么说起来,西北战事如此顺利,实则与胤禵关系并不大,更像是康熙运筹帷幄的结果,也与善于见风使舵的阿哥们有关。但康熙却要着意表彰一下胤禵,多少暗示了西北军务唯有胤禵在才可以真正摆平,而胤禵就应该在西北一直驻防下去。
民间都开始传颂十四阿哥的英明神武,胤禵一党也为此群情振奋,就连胤禵本人也不免有些得意忘形起来。他开始在军中竟夜畅饮,并且四处寻觅美女相伴,展示他既爱江山又爱美人的豪情。然而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却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也给他留下了无尽的后悔和慨叹。恰恰就是在他西征期间,父皇驾崩,四阿哥胤禛意外即位。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胤禵在面对这一结果时,始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