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拜相封侯,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侯可以有数百个,而相不过一个和数个。相比而言,拜相比封侯更加荣耀。历史上,既封侯又拜相的人很多,如诸葛亮官至丞相,在世时封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称谓,如周之太宰,秦汉之丞相,南北朝之录尚书事,隋之尚书令,唐之中书门下侍郎,宋之同平章事,清之军机大臣,等等。不管称谓如何,宰相是皇帝之辅,百官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制度真正确定下来,始于秦朝。皇帝的精力有限,需要宰相帮着执掌朝政,统领群臣,所以宰相的人选很关键,拜相仪式也很隆重。
拜,是一个会意字,古文上部是两只手,下部是一个下字,意思是指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拜相仪式的实施者是皇帝,承受者是宰相,即皇帝要拱手弯腰,给自己所选定的宰相行礼。这一拜,承载着皇帝的千斤重托,也让宰相成为世人瞩目的朝堂之上的风云人物。
古代讲究坐论,即坐而论道,坐下来讨论问题。群臣朝见时,出于对宰相的尊敬,皇帝通常会赐座、赐茶,让宰相坐下来边喝茶边议论国家大事。习惯成自然,宰相坐朝的惯例自秦汉至唐、五代一直沿袭了千余年,直至宋初。
北宋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后周武将出身,虽然为人还算厚道,但身上总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痞气,做起事来也匠心独具。陈桥驿“黄袍加身”后,赵匡胤率领大军快速返回京城,几乎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后周时局。不久,赵匡胤登基称帝,以宋代周,先前那些各级文武同僚都成了他的臣子。
称帝后,赵匡胤最上心的就是收拢兵权,强化皇权,防止篡逆。为此,赵匡胤在果断解除了禁军首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的兵权后,接着又搞了第一次所谓的“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的兵权。当兵权收拢得差不多的时候,赵匡胤把目光瞄向了魏仁浦、范质、王溥等几个重量级文臣。
魏仁浦、范质、王溥均为后周元老级重臣,特别是范质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后周时官至宰相,同时也是周世宗柴荣临终前选定的顾命大臣。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范质封萧国公,比侯还高一等,是当时的一号宰辅。
赵匡胤篡位后,虽然继续以范质、魏仁浦、王溥均为宰相,但也对他们进行了打压,解除了他们枢密使、参知枢密等军职。先前,他们是赵匡胤崇拜的上司;如今,赵匡胤成了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真是造化弄人啊!
身份变了,有些规矩就看不惯了,比如坐论。据《宋史·范质传》记载,“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宋初几年,这个规矩仍在延续,范质等人仍按部就班地坐论喝茶。这个沿袭千年的规矩,让颇有些痞气的赵匡胤觉得心里一直不痛快,在我面前装什么大爷啊,是时候该废掉了。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一天,范质等人上朝,还像往常那样坐下来喝茶。这时,赵匡胤发话了,“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说我眼花,看不清奏折上面的字,你们过来看看。看完后,范质等人“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闻见后录》卷一),想再坐下,发现椅子不见了,这显然是赵匡胤提前策划、暗中指使的。
这叫什么事啊!范质等人晕菜了,一头雾水,但很快就明白了。对于这件朝堂滑稽之事,《宋史·范质传》中的记载比较模糊,“质等惮帝英睿,……始废坐论之礼”。《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类似记载,“质等自以前朝旧臣,稍存形迹,且惮上英武,……赐茶之礼寻废,故弗暇于坐论矣”。
椅子悄悄搬走了,上面说不定还有范质等人的体温,赵匡胤就是这么不按常规出牌,软中带硬地给了范质等三位宰相一个下马威。范质是个聪明人,他历经五朝,又是两朝宰相,政治上非常成熟,于是借坡下驴,以图保全身家性命。从此,宰相坐论喝茶,这个沿袭一千多年的规矩被打破。
策划“椅子事件”,是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抬高皇帝威严的一个妙招。之前,范质等人曾上表辞职,赵匡胤没有答应;椅子事件发生后,范质等人再次上表辞职,这回赵匡胤点头了,“以质为太子太傅,溥为太子太保,仁浦为左仆射,皆罢政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赵匡胤不仅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好导演,无论“黄袍加身”还是“椅子事件”,都反映出了他的高明。(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