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以降,历代皆有科考佳话,诸如“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如“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这里所说的门,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同一家族,二是指同一门派,考生的范围比较广,人员比较杂,故不足为奇。
科举制,自隋代产生,历经唐代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一个高潮,科举取士的数量激增。唐代时,单科进士不过一二十人,到了宋代则至少增长了十倍。在这种背景下,宋代出现了几例“父子五进士”,章惇父子就是典型代表。章惇一家的典型,不仅在于父子五人皆中进士,也在于章惇中了两次进士。
章惇,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人,后随父章俞迁居苏州。章俞虽然官职很低,一个职方郎中,但教子有方,在抓儿子学业方面很下功夫。章惇自小不凡,酷爱读书,长大后“豪俊,博学善文”,后参加科举考试,“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宋史·章惇传》)。
史料中的“进士登名”和“再举甲科”,说明章惇两次考中进士。
第一次,是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丁酉科,此科人才荟萃,“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宋史·仁宗本纪》),其中进士三百八十八人。当时,章惇与族侄章衡同时应试,章衡发挥出色,高中状元,占据榜首;章惇虽然也中得进士,但耻于在章衡之下,随即一走了之。
两年后,章惇再次应试,参加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三月己亥科。这一科,取士也不少,“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三百三十九人”(《宋史·仁宗本纪》),其中进士一百六十三人。章惇发挥不错,又中得进士,且名列甲科。
登科后,章惇开始步入仕途,初任商洛令。王安石变法时,章惇积极拥护改革,得到赏识和重用,入朝为官。后来,章惇历经宦海沉浮,于宋哲宗亲政后被擢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宰相。宋哲宗死后,宋徽宗即位,章惇因曾反对立端王赵佶(宋徽宗),导致君臣之间产生嫌隙,故受到打压报复。
章惇有四个儿子,分别为章择、章持、章授和章援。章惇虽然是个改革派工作狂,搞政治的能手巨人,但闲暇之余对子孙学业抓得很紧,并聘请名师教育儿子,儿子们也都很正气,“四子连登科”(《宋史·章惇传》),皆考中进士,其中次子章持为第十名,四子章援为第五名,成就了“父子五进士”的佳话。
自古以来,朝中有人好做官,但官至宰相的章惇是一个另类。章惇性格偏执, “不肯以官爵私所亲”,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权谋私,特别是不对家人开绿灯,不为家人写条子,不给吏部打招呼,故被世人评价为“穷凶稔恶”(《宋史·章惇传》),没有人情味,缺乏父子情。
在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北宋末年,章惇能做到这一点,实属凤毛麟角,难能可贵,故被赞为“敏识加人数等”。官场险恶,绝不能授人以柄,祸及子孙。由于章惇不近人情,“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宋史·章惇传》)。自章惇后,章家再无出过显赫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