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类书占有一定的地位。那些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鸿篇巨著,早已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把经、史、子、集各部的著作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所收材料非常广泛,包括历史事实、名物制度、诗赋文章、成语典故、骈词丽句、自然知识等各个方面。其中有综合各类的,也有只取一角一隅专收某一类的。
在封建时代,类书主要是为皇帝服务的。像什么“皇览”、“圣览”、“御览”、“帝王集要”等,就其名称也可以看出,它们是帝王的御用物,是专供其研究统治术的参考书,或者作为夸示好学的装饰品。后来科举制度发展起来了,类书又成为应考的士子们的枕中之秘,供他们赋诗作文时采摭词藻、寻章摘句提供方便。例如要收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查找某一诗文语句或成语典故的原始出处,了解某一事物的起源,来龙去脉,它都能提供“百度”般的帮助,简便快捷,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类书”之名是宋代以后出现的。但类书的起始却比它的名称早得多。一般学者都认为,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敕编的《皇览》。魏文帝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命王象、刘劭等以数年功夫编成这部类书,共四十部,千余篇,八百多万字,藏于秘府。可惜我国这部最早的类书,至唐代末年便散佚了,今天只能见其一鳞半爪。
唐宋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时期,类书自然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有两部著名的类书。《艺文类聚》一百卷,高宗时期欧阳询等奉敕撰,它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约百万余字,征引古籍一千多种。包括政治、文学、自然知识等各方面的材料。《初学记》30卷,是玄宗为他儿子学习作文而命徐坚等编纂的,卷帙不大,比较精简,便于初学。
宋代有两部官修的大类书。《太平御览》一千卷,编纂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7-983年),初名《太平总类》,后太宗命令每天进呈三卷,供他“乙夜之览”,定名为《太平御览》。此书共55部,是根据《周易·系辞》上“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的话而设置的,表示要包罗天下一切事物,征引古书一千多种。因此,本书很受推崇,被誉为“类书之冠”。《册府元龟》一千卷,每卷分量较大,所以总字数超过《太平御览》一倍还多。
明清是类书形成鼎盛时期。这首先表现在《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两部举世罕见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的编纂,始于永乐元年。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夺得皇位后,他想以文治笼络天下文士,于是敕命解缙等编纂类书,谕旨中说,“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当时能收集到的古书都要加以辑录,不厌其繁。前后动员儒臣文士三千余人参加编校、录写、圈点,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冬最后完成。全书22877卷,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约三亿七千多万字。但是,本书纂成以后,一直未能刊印。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宫中失火,《永乐大典》险被焚毁,朝廷才下决心另摹副本一部。正本副本分贮两处,以备意外。正本大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0年)也渐渐散佚,八国侵略军攻占北京以后,又遭大量盗劫。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东德归还我国六十多册,连同国内各方面征集的仿抄本、复制本,合成730卷,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可与《永乐大典》媲美,完整保存的大型类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总目40卷,约一亿多字。该书综合清代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按类编排,体例比较严密。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个汇编;每一汇编之下又分若干典,计有32典;典下分部,共六千多部。
明清后的类书种类更加繁多。汇集前代代表性的类书加以重编的,有《唐类函》《渊鉴类函》;专门汇集诗文词藻,供作诗填词的,有《佩文韵府》《子史精华》《骈字类编》;考证事物起源的,有《格致镜原》。此外,还出现图文并茂的类书,如《图书编》《三才图会》等,如宫室、车马、服饰、器物、珍宝、鸟兽、草木、虫鱼都有图示,这是类书的一个进步。
纵观历史,各类类书的总数不下数百种。中国有如此丰富的类书,有编纂工具书的悠久的历史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