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朝时期拥有古代规模最大国家间谍网
2017年09月20日
来源: 历史故事
【字号: 】【打印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由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喜欢搞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意。因此,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就有许多著名于世的事情。譬如,首创“四菜一汤”的廉政饭了,黎民百姓可以直接扭送贪官进京了,创建南京秦淮河“红灯区”了,鼓励国营青楼和民营妓院共同发展等等。但是,大明王朝最著名的便是令人谈虎色变的锦衣卫和东西两厂,以及内行厂。这四大特务机构的相继建立,构成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国家间谍网。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大明王朝间谍政治的核心机密。那么,大明王朝究竟为什么要建立这四大特务机构?这四大特务机构各自有什么重要职责?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先说说锦衣卫。锦衣卫是朱元璋创建的皇家卫队,但却负有侦察京师官民活动的职责,由一个指挥使主持日常工作。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洪武十五年组建锦衣卫,成为皇帝侍卫中的特务机构。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朱元璋特令其掌管刑狱,并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过刑部、大理寺等正常的司法部门。

    当时,朱元璋的卫队一共有二十二卫,锦衣卫只是其中之一。它来自朱元璋所设的拱卫司,经过改造成为区别其它卫队的独立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执掌廷杖”。因为是皇帝贴身卫队,负责保护皇帝之责,所以对于皇帝的一举一动他们事前就必须有所防备。每逢朝日、夕月、视牲,锦衣卫都必须身穿着飞鱼服饰,佩戴绣春宝刀,侍从皇帝左右。同时,锦衣卫还时时刻刻昼伏夜出,做好秘密侦探工作。据《明史·职官志五》记载,朝廷规定锦衣卫的任务还有“盗贼奸佞,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这说明,锦衣卫已经被皇帝赋予了侦察、抓捕、审讯等特殊任务,不是一般的皇家保卫部队,而是身负特殊任务的秘密部队。而锦衣卫官兵身穿象征皇帝尊严的黄色官服便是他们区别其他卫队的特殊标记。

    由于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有很大权力,除了皇帝、皇后外他们任何人都可以逮捕,连皇帝要拿人问罪,也通过锦衣卫去抓捕并且由他们审讯,因此,锦衣卫还设有监狱,这就是锦衣狱或诏狱。当时,锦衣卫的监狱与正常的司法机构的监狱比起来,朝野上下都把司法机构的监狱视为天堂,而把锦衣卫的监狱看成地狱,锦衣卫监狱的残酷之极由此可见一斑。

    锦衣卫还下设十七个所,分置官校,官的名称有千百户、总旗、小旗等。校是校尉力士,挑选民间丁壮担任,他们除了侍卫掌管卤簿仪仗以外,便专司侦察,当时名为“缇骑”。驻在各地的锦衣卫指挥衙门同样按照这样的机构设置。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的兴起和发展,尽管对当时惩贪反腐,以及社会治安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其对于社会的危害性还是大于保护性的。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间谍政治工具,明朝皇帝的专政统治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虽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建设上却无所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其次说说东厂。东厂的发明者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之中,一方面,建文帝生死不明,而自己只是一个篡权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他建立起来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坐稳江山,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间谍侦缉机构。但他却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十分得心应手,于是,便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太监与和尚都出过大力,立下大功,譬如历史上有名的郑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太监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明成祖组建了一个由太监掌控的侦缉谍报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谍报、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仍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建立起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其实,就是东厂的特务头子。他的地位是仅次于后宫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东厂下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谍报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特务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人们俗称的番子,也是基层普通的侦缉谍报人员。

    东厂的侦缉谍报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快捷的多。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东厂的权利有时大过锦衣卫。

    到了明朝中晚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因为东厂的侦缉谍报人员每天在全国各地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则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经常罗织罪名,诬害良民,构陷官员,趁机敲诈勒索,一时搞的全国上下人人自危,官不自保,民不聊生。

    然后再说说西厂和内行厂。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宪宗朱见深由此深感侦缉谍报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让身边一个名叫汪直的小太监前往宫外打探消息,做谍报工作。这汪直生性机灵,也很能干。他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四处捕风捉影,八方打探消息,最后把搜罗了的所谓“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谍报工作也十分满意,吩咐要他继续做下去。

    没想到几个月后,也就是明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谍报机构西缉事厂,简称西厂。其首领便是汪直。西厂总部设在灵济宫前,在宪宗的亲自过问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权力和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宪宗皇帝打探消息,做谍报工作,但是汪直为了崭露头角,便拼命的虚构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多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谍报网,主要打击对象是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一旦怀疑某个朝中大臣,某个地方官员,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更是胆战心惊,其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惑众之罪从重处置。

    就这样,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权倾天下,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此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政大臣挺身而出,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肆意二位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大为震惊,于是撤销了西厂,遣散了西厂的工作人员。此时距西厂成立仅仅只有五个月时间,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宠臣戴缙得知他的这种心思后,便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看了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并给戴缙升了职。西厂,这个宪宗精心布局的特务机构,撤销与恢复之间,仅仅相隔一个月。西厂恢复了,汪直再次成为西厂的领导,更加肆无忌惮地严酷办案,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的大案、要案,并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宪宗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败北,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落寞地死去。

    到了明宪宗的孙子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擅权专政,太监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但令刘瑾始料不及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他一个人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他自己直接领导,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谍报的范围更大,甚至包括锦衣卫和东西两厂。一时间,锦衣卫、东西两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共生,一时间京城内外缇骑四出,特务横行,天下骚动,民怨蜂起。直到五年后,也就是明正德五年,即公元1510年,刘瑾倒台被杀,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西厂和内行厂作为一个孽生的临时产品,就这样在中国的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最后说说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以及内行厂的区别和关系。大明王朝的这四大特务机构虽然都是朝廷实行间谍政治的工具,但它们相互之间还有明显区别的。锦衣卫的指挥使一般都是当朝皇帝的心腹武将,其属下的侦缉谍报人员大都是来自御林军,或者是专门招募的强兵悍勇,其势力范围一般在京城和京畿附近;而东厂、西厂,以及内行厂的特务头子都是清一色的太监,其属下侦缉谍报人员也都是太监出身,其势力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偏远地区也能看到“厂”字号特务的身影。

    这“厂”字号的三大特务机构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而西厂、内行厂又居于东厂之上。由于这“厂”字号的三大特务机构的首领都是宫中太监出身,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们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先前的平级关系变成了后来的上下级关系,在太监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的特务头子甚至要下跪叩头。这“厂”字号的三大特务机构的建立,成为了大明王朝太监擅权祸国所依靠的强大力量。由于太监的权势越来越大,致使参加太监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晚期,全国就有十万太监之众,难怪史称明朝是太监的国度!

    其实,朱元璋精心构建明朝的间谍政治制度的初衷,也是为了加强皇权统治,以限制朝臣权力过大。但是不幸的是,朱元璋的子孙们虽尽皆聪明,但却一个个懈怠朝政,宠信太监,使得间谍政治本身的缺陷被加倍放大。自明成祖以后,太监权力日益强大,皇帝与朝臣都在行政体系中基本都被边缘化了,明朝的命脉逐渐为太监集团所把握。这也就是大明王朝之所以成为太监国度的根本原因。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696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