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旅行最难让人忘怀的是那些穿着民族盛装的姑娘,头顶着叮当作响的银饰的少女们款款走过。似石上清泉流淌,身着盛装的女人们手牵手围成半圆跳起舞步。如彩虹坠入人间,她们来自丹寨县一支自称“嘎闹”的苗族支系 所着盛装苗语名为“欧花闹”,汉语称“百鸟衣”。2014年,中国服装博物馆将“苗族百鸟衣”收为镇馆之宝。
边城山寨寻鸟衣
送陇是丹寨县最高最偏远的地方,千百年来一直与外面的世界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我们拐过一栋新修的空置砖瓦房,便进入了一个小山谷。山谷最底部是杂草丛生的水塘,水塘边立着一栋灰暗的木屋。
当我们靠近木屋时,突然有一条黄狗蹿出。我迎着狗蹿出的方向望去:一位身着苗家便装、梳着高高发髻的老太太正坐在木楼门口做刺绣。听到人语响,她放下手上的活,抬起了头。她便是我们要寻访的百鸟衣传承人平而猫。
“我今年51岁,做百鸟衣有30多年了!”平而猫坐在自家新盖起的绣楼中,拿起一件百鸟衣,讲述起自己和百鸟衣的情缘。摄影/张律堂
平而猫是送陇村土生土长的苗女。在没有被认定为百鸟衣传承人之前,她甚至没有走出过苗寨。“送陇村是丹寨最偏远的地方,那时都不通公路,去一趟丹寨县城要翻山越岭走好几天。走出去,语言又不通,不如待在寨子里自在。”每一句话,平而猫都需要儿媳帮忙翻译。
百鸟衣工艺在嘎闹女性间代代传承,平而猫12岁的孙女节假日回到村里时,也会在妈妈的督促下向祖母学习绣衣。 摄影/张律堂
有一些工序不容易找到相应的词汇,平而猫就默不作声地用手上的针线一遍遍给我们演示,仿佛我们就是她的百鸟衣学徒一般。
她的技艺来自母亲和姐妹,而母亲又得自外祖母的传授……百鸟衣的传统手艺就是这样母女相传、姐妹相授。
蚕丝板中体现的奢华
送陇苗寨做百鸟衣有多少年历史,平而猫自己也说不清,村里也无人知晓,只知道这是一门世代相传的手艺。倒是在成为“非遗”传承人后,专门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告诉平而猫,百鸟衣在历史上第一次一鸣惊人,是唐朝的“卉服鸟章进长安”一事。
史载,“唐贞观中,东蛮谢元深入朝。颜师古奏言:‘昔周武时远国归欵,乃集其事为《王会图》。今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因命立德等图之”(《宣州画谱·阎立德传》)。原来,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苗家的这种华丽衣饰就惊艳了长安城中的庙堂朝会。
以卉服鸟章之名大放异彩的百鸟衣,能在大唐长安博得青眼,定然有它的道理。缝制传统百鸟衣的底板不是普通材质,而是一整块上好的蚕丝板。“在制作百鸟衣前,先要排丝,这是最费工时的步骤。”苗族做蚕丝板不会像汉人做丝绸那样,让蚕先结成蚕茧,再缫丝、织丝绸。
所谓排丝,就是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在上面画出经纬线,然后让正在吐丝的蚕按照经纬线在木板上边爬行边吐丝。蚕在爬行过程中吐的丝就自然而然在木板上“镀”成了一张蚕丝板。要集齐能制作一件百鸟衣的蚕丝板,等上三四年算是少的。
经过数年的等待、准备,才真正进入更加繁琐的制作过程。丹寨百鸟衣多为长衫绣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摆羽毛束等十数个部分拼合而成;衣上的图案和纹样采用苗族传统刺绣制作,融合平绣、堆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工艺,一绣经年,极尽复杂。
几年的时间,一个苗家姑娘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就这样凝聚在一件华美的百鸟衣上,所以,这样的华服自然不会是日常的消耗品。对于苗族人来说,百鸟衣是出席婚丧嫁娶等盛大活动时最重要的“礼服”,更是鼓藏节中参与祭祀活动的“鼓藏衣”。
百鸟衣作为这类节庆华服的统称,在苗语里,男装叫“欧花勇”,女装叫“欧花闹”。欧花勇多由抽象的牛龙或蛇龙等图案组成,欧花闹则绣百鸟图案。“百”只是概数,百鸟衣上绣的鸟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鸟”的品类也是泛指,蝴蝶之类能飞的动物形象也包括在内。
嘎闹苗族支系的百鸟衣最为出名,因为“嘎闹”在苗语中是“鸟的部族”之意,嘎闹人认为自己是上古蚩尤集团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的后裔。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只能用尽各种办法把民族的历史记忆用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有口口相传的苗族古歌,有水与火浇铸的苗族银饰,还有一针一线绣出的苗绣……
百鸟衣则是其中专属于苗家女的,她们在一个个细密的针脚中铭记了本民族的历史与信仰。当她们生儿育女后,这些代代相传的民族记忆,便通过百鸟衣的精美与制衣的艰辛薪火相传,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