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都喜欢把首都定在北方,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好处是便于抵挡游牧民族的入侵,坏处是很难吃到产自热带的水果。虽说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最远不过抵达江浙而已,离盛产热带水果的广东还远着呢!像那些完全成熟后才从枝头摘下的新鲜香蕉、荔枝、芒果、番木瓜,他们绝对吃不到,只能吃干制的、蜜饯的,或者半生不熟的。从这个角度看,身为高居九重的皇帝,远没有岭南的普通百姓有口福。
明朝海南有一个叫王佐的人,写过一首描写菠萝蜜的长诗,足以让皇帝们读了流口水:
大易称硕果,此物无与友。
重大难着枝,一一树腰吐。
造化妒全美,命形有好丑。
好者如圆瓮,丑者如缺缶。
周壳刺森森,乍见惊触手。
秋来腹酿蜜,好丑无不有。
簇簇黄金胞,十百聚一母。
胞胞崖蜜满,蜜唧堪比偶。
异香谢龙脑,慎摘敢轻剖。
置之密室中,香风穿户牖。
霜刀分黄金,八口来聚首。
老稚各满量,弃核收升斗。
濯香炒弃核,比栗犹可口。
诗的格调算不上高,但是将菠萝蜜的形态特征、生长过程、食用方法和无上美味描写得淋漓尽致。
菠萝蜜不同于菠萝。菠萝是凤梨科,菠萝蜜是桑科。菠萝个头小,菠萝蜜个头大,成熟后小则十来斤,重则近百斤,可以说是世界上分量最重的水果。
菠萝蜜的原产地不在中国。按《隋书》、《酉阳杂俎》和《广东新语》等史料的记载,它原产印度,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一个名叫达奚的印度大臣来华,将菠萝蜜种植在广州的南海神庙,后来岭南其他地方种植的菠萝蜜,都是南海神庙菠萝蜜的后代子孙。
《广东新语》是明末清初广东文人屈大均的著作,他这样写道:“波罗树,即佛陀所称波罗蜜,亦曰优钵昙。其在南海庙中者,旧有东西二株。萧梁时,西域达奚司空所植,千余年物也,它所有,皆从此分种。”菠萝蜜的名称来源于佛经里的“波罗蜜”,意思是“到达彼岸”。元朝剧作家汤显祖写过一首《达奚司空立南海王庙门外》,把达奚栽种菠萝蜜的故事描写得更加神奇:
司空暹罗人,面手黑如漆。
华风来入觐,登观稍游逸。
戏向抚胥口,树两波罗蜜。
欲表身后奇,愿此得成实。
树毕顾归舟,冥然忽相失。
虎门亦不远,决撇去何疾。
身家隔胡汉,孤生长此毕。
犹复盼舟影,左手翳西日。
“暹罗”即泰国,汤显祖缺乏地理知识,误把达奚的老家印度当成了泰国。这位达奚可能拥有南亚黑人的血统,皮肤漆黑,随身携带着菠萝蜜种子,漂洋过海来到广州。他下船登岸,观赏风景,别人乱写“到此一游”,他却特意在登岸的地方掘土刨坑,撒下两颗菠萝蜜种子,以为纪念。哪知道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他的船刮走了,使他再也没有办法返航回国。他翘首西盼,仰天长叹,很快化成了一尊雕像。而他种下的那两颗种子,后来长成了两棵大树……
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何方
说起杨贵妃,不得不提到一首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是杜牧写的,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无非是杨贵妃爱吃荔枝,唐明皇宠爱她,专门派出快马,直接从产地给她快递最新鲜的荔枝。
现在荔枝的产地主要是广东和福建,但是据现代学者考证,杨贵妃吃的荔枝却是从四川运过去的,这是为什么呢?
三条原因。
第一,那时候大唐首都在长安,离四川比较近,离广东和福建就太远了。唐朝交通落后,用快马从闽广运输新鲜荔枝,途中一定全部烂掉。再者说,中途还有长江天险,仅凭快马是无法飞越的,还得靠船。
第二,在世居北方的唐朝贵族心目中,四川荔枝甲天下,比闽广荔枝更加鲜美。当然,这很可能不是因为四川荔枝真的胜过闽广荔枝,而是因为唐朝贵族根本就没有机会品尝闽广荔枝,除非像韩愈那样被贬谪到潮州。
第三,四川曾经是荔枝主产区,只是后来衰落了。
晋代左思《蜀都赋》用浓墨重彩描述过四川广种荔枝的盛况:“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凄凄,结朱实之离离。”这边种着龙眼,那边种着荔枝,绿叶遮天蔽日,果实挂在枝头。《华阳国志》中写到四川一个荔枝园,年产荔枝两千石——石是容量单位,也是重量单位,当重量讲时,一石就有一百二十斤,两千石就是二十四万斤。白居易作《荔枝图序》,特意提到“荔枝生巴峡间”,四川的山谷当中生长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荔枝树。唐朝另一个诗人张籍也说:“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从宋朝开始,四川荔枝的种植面积就开始锐减。陆游在四川当过六年官,他说:“成都无山,亦无荔枝……眉之彭山已无荔枝矣,况成都乎?”苏东坡的老家眉州曾经盛产荔枝,到南宋时已经绝迹,成都就更不用提了。
原本盛产荔枝的四川,原先可以吸引皇帝用快马为爱妃快递荔枝,后来为什么风光不再了呢?主要是气候在作怪。
荔枝属于亚热带水果,喜欢高温高湿,而从南宋开始,到20世纪初期为止,中华大地的平均气温明显下降,四川频繁出现霜雪天气,除了少数可以避风保暖的山谷地带,整个巴蜀大地都不再适合荔枝生长了。
因为这个原因,宋朝北方人食用荔枝,基本上都来自广东和福建。特别是南宋时期,海运发达,福建的荔枝走水路到杭州,平均三天就能抵达,只要途中存放得法,荔枝还是新鲜的。
榴莲与郑和下西洋
荔枝是中国原本就有的水果,早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蒙昧时代,岭南就有荔枝,而至少到了西汉时期,岭南的荔枝就成为进贡给北方皇帝的珍品。按《后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南越王赵佗曾经派使臣为他送去荔枝。当然,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和保鲜措施,赵佗送去的肯定不会是鲜荔枝。但不管怎么说,荔枝的历史很久远,北方人品尝到荔枝的时间很早。
另一种热带水果榴莲就不同了。
中国原本不产榴莲,大约在明朝以前,在我们的国土上是不可能见到榴莲的,除非是漂洋过海去到榴莲的原产地——东南亚。
野史上说,明朝大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途中饱经磨难,疲惫不堪,在东南亚一座不知名的小岛上驻扎休整,结果发现了岛上生长的榴莲。船员们摘下一颗硕大的榴莲,拔出佩刀把它切开,捏着鼻子一尝,居然很好吃,芳香浓郁,甜美异常。于是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去摘榴莲,风卷残云大吃起来。
船队休整三天,准备拔锚起航,船员们都不想走。郑和问道:“大伙为何不出发啊?”船员异口同声:“这座岛上的果子太好吃了,我们吃不够!”郑和说:“既然这种果子能让大家流连忘返,我就给它取名叫流连吧!”从这个时刻起,榴莲第一次有了“流连”这个中文名字,并很快演变成“榴莲”。
传说当然是不靠谱的。事实上,一直到郑和死后几百年,榴莲都没有中文名字。
郑和船队上有一位翻译费信,归国后根据回忆写了一本航海纪实《星搓胜览》,他在“苏门答剌国”条目中写道:
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甚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
“苏门答剌”就是今天的苏门答腊,那里有一种大如西瓜的水果,果皮疙疙瘩瘩,仿佛荔枝壳;气味奇臭无比,好像烂大蒜。把果皮去掉,里面的果肉分成很多瓣,一个个鼓鼓囊囊,宛如小布袋。
费信描述的这种水果,正是榴莲。
郑和船队上还有一位名叫马欢的翻译,分别在1413年、1421年和1431年三下西洋,归国后撰写《瀛涯胜览》,也写到了榴莲:
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则五六瓣裂开,若烂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可食。其中更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栗。
果实很大,直径足有八九寸,果皮长满尖刺,成熟后自动开裂,散发出烂牛肉一般的臭味。果肉分成十四五块,味道甜美,可以吃。果肉中还有种子,可以炒着吃,味道像板栗。
在马欢笔下,榴莲叫做“赌尔焉”(有的版本误作“赌尔马”),这是用汉语对马来语的音译。至于后来又译为“榴莲”,那是清朝末年根据英语的音译写法,到民国时期才被媒体普及,平心而论,还没有早期的音译“赌尔焉”更接近马来语。
查《明史》、《清史稿》以及十三行贸易,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朝末年,东南亚诸国的商船和朝贡队伍源源不断地将土产运抵中国,既有珍珠、玳瑁、象牙、珊瑚等珠宝,也有白檀、龙涎、胡椒、豆蔻等香料,还有鱼翅、燕窝、海参、鲍鱼等水产,甚至还有香蕉干、山竹干之类的干果,但是并没有见到榴莲。由此推想,明清两朝的皇帝应该没有吃过榴莲。
《诗经》里的木瓜不好吃
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敬我一尺,我就敬你一丈,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还你一个红包……把上述意思浓缩为一个成语,叫做“投桃报李”。
这个成语来自《诗经》。
《诗经·卫风·木瓜》写道: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你摘下木瓜扔给我,我解下琼琚送给你;
你摘下桃子扔给我,我解下琼瑶送给你;
你摘下李子扔给我,我解下琼玖送给你。
琼琚、琼瑶、琼玖,都是美玉。木瓜、桃子、李子,都是水果。得到的是水果,送出去的却是美玉,这买卖看上去挺吃亏,实际上很划算。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交换定情信物——姑娘送水果给小伙,表示相中了人家,愿意跟人家结婚,对小伙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啊!一块美玉算什么?赶紧送给姑娘,必须的!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王夫之认为,所谓木瓜、木桃、木李,并不是真的水果,而是雕成水果形状的木头,也就是木雕。而陆游的爷爷陆佃却说,木瓜、木桃和木李都是同一种水果,差别在于大小和味道:木瓜最大,又酸又甜;木桃最小,酸而不甜;木李比木瓜小,比木桃大,不过味道最差,不但不甜,还很苦。
我查《中国农史》上刊发的论文,现代学者考证得很清楚,木瓜就是木瓜,木桃就是桃子,木李就是李子,它们是三种不同的水果。
问题是,《诗经》产生于秦朝以前,那时候真的有木瓜吗?
当然有,但不是现在的木瓜。
现在我们吃的木瓜,主要是番木瓜,而《诗经》里的木瓜却是宣木瓜,学名叫“蔷薇科木瓜”。番木瓜的体形偏长,像椰子一样结在树干上,密密麻麻,硕果累累;宣木瓜的体形偏圆,有一个明显的短柄,长得像北方的小南瓜,它们挂在树枝上,彼此分散,星星点点。把番木瓜切开,种子聚在一起,用大勺子去挖,一下子就能挖干净;而把宣木瓜切开,种子就像苹果的种子,分布在五角星形状的空间里,不好挖,得用手去抠。最重要的是,两种木瓜的味道太不一样了,番木瓜味道甜美,可以生吃;宣木瓜味道酸涩,即使熟透了也不能生吃。
《诗经》里那位姑娘投给意中人的木瓜,就是这种又酸又涩不宜生吃的宣木瓜,而不是现在超市里随处可以买到、味道香甜可口的番木瓜。姑娘干嘛不投番木瓜呢?不是因为小气,而是因为番木瓜原产墨西哥,要到17世纪才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