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何平原君在长平之战中并非“利令智昏”
2017年10月24日
来源: 世界五千年历史
【字号: 】【打印

    战国末期,六国得以苟延残喘数十年,实赖“战国四公子”之力。而其中出力最大、影响最久者,莫过于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是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的一生经历了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两代君主,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平原君三次出任相国,三次被罢免,又三次恢复相位,称得上是赵国政坛不倒的传奇人物。

    其于主政于赵之数十年间,曾以推荐名将赵奢为其大功。并以得“毛遂自荐”而联楚抗秦而闻名于后世。然因秦赵长平之战,赵大败于秦,太史公在究其根源时,批评“始作俑者”平原君为“利令智昏”,此论实有失公允。

    先是,韩败于秦后,欲割上党地与秦,守将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欲引赵国抗秦。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于是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而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遂引发长平之战。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赵王以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军包围赵军,赵括投降,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后在平原君和毛遂的竭力说服下,楚国和魏国联军救赵;平原君散尽家财犒赏军队,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其门下李同率领攻击秦军,秦军退却三十里。

    楚、魏援军随后赶来,解了邯郸之围,秦军始解围退去。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里,太史公司马迁如此评价平原君:“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在当时战国后期,以秦之强,中原大地独赵国之军事实力可与之抗衡,韩国共邻于赵秦,以其之具有战略意义之上党地区(秦国东出中原的要地),加之于秦,则秦愈强;加之于赵,则赵于秦之劣势为之减弱。且赵国得上党十七城,非得地也,且得冯亭等数万将士,此谓不世之功。平原君为强赵之远谋,为国家战略利益之所使,原本无可厚非。

    而后面战争发展,因赵王舍名将廉颇而用书生赵括,致使长平军败,邯郸被围,其赵王用将之罪也,就事论事,原不该以“利令智昏”加之于平原君。且观平原君之平日用事,因其妾笑跛而杀之,以散尽家财而募军击秦,皆非“利令智昏”之辈。且以始作俑者之冯亭论之,其以上党地区,宁与中原之赵,不与虎狼之秦,在当时亦可视为维护中原主体地位之正确选择和英雄血性,而绝非“邪说”。太史公以“利令智昏”加之于平原君赵胜,实只见其果而不究其因,只见其表而不探其微,以纯粹文史学家之眼光见之于政治家、谋略家之历史抉择,此中可见认识上的较大局限性。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8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