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个王朝,合称三代。夏朝是三代之首,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桀是夏朝的亡国之君,这在史料中多有提及。
近百年来,关于大禹是否只是一个传说人物,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在国内外引起热议。周有丰镐遗址,有青铜器出土,有各类典籍传世;商有殷墟,有甲骨文出土,也有典籍传世;而夏除了后世的文字记载,其他似乎什么也没留下。目前,虽然还找不到夏朝存在过的铁定痕迹,但不能以此否认夏禹。
《史记》中有《夏本纪》,记载了从大禹到桀的世系,对大禹治水、桀暴虐失国都有详细交代。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夏纪》,也记载夏朝世系,并提到了夏的都城和“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中有《夏书》,其中《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全国各地的人文地理。
关于大禹治水,《诗经》《禹贡》《伪孔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也不少,大禹的名字和事迹比尧舜出现得要早很多年。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中外学者对大禹和夏朝持怀疑态度。难道,证明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证明一个王朝的存在,非要拿出当时的实物吗?数千年前的土墙木器,能经历数千年风雨不毁吗?夏朝是否存在?大禹是人,还是传说?看几件青铜器铭文
其实,夏朝还是留下了不少东西,有物质的,有文化的,有历法的。
物质方面,有大禹铸作的九鼎。《左传》云:“昔夏之方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九鼎传了三朝,到了东周末年,秦武王还曾举过其中的一只雍州鼎,说明九鼎的确存在过。遗憾的是,九鼎后来消失,下落至今成谜。
文化方面,有华夏九州的来历。《山海经》云:“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伪孔传》云:“洪水泛滥,禹布治九州之土”;《虞人之箴》云:“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尚书序》云:“禹别九州”。大禹区划全国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州名还在沿用。
历法方面,夏历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六历。夏历一年分十二个月,以十二干支纪月,分别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夏朝历法采用夏正,即以寅月为正月,余月类推,现在的阴历就是夏历衍化而来。从历法上看,夏朝是存在的。
青铜器上的铭文,公认比文献记载更可靠。西周中期的《遂公盨》铭文开篇记载,“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是大禹治水之说最早的文物物证。夏朝是否存在?大禹是人,还是传说?看几件青铜器铭文
“禹敷土,随山浚川”七字,与 《禹贡》中“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与《尚书序》中“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与《诗经》中“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与《尚书》中“禹曰:洪水滔天,……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是完全吻合的,而且比文献记载更早。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叔夷钟》铭文记载,“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说明齐灵公(?—前554年)时“禹之堵(都)”是可见的。《秦公簋》铭文记载,“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鼐宅禹迹”,说明秦景公(?—前537年)时“禹迹”也是可循的。历经几千年战火和风雨,昔日的夏朝痕迹已不复存在。
岁月是把杀猪刀。在岁月面前,地面上任何曾经坚不可摧的东西都将化为腐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考证一个人物、一个王朝是否存在过,不应只局限于他(它)留下了几块砖,几片瓦,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创造和留传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