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是西周第十一任天子,也是一代明君,“宣王中兴”就是他的杰作,足可与“成康之治”相媲美,故史家对宣王多有美誉。
宣王是厉王之子。国人暴动时,西周大乱,厉王奔彘失位,时为太子的宣王尚年幼,在召公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十四年后,宣王即位。此后,宣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从国民暴动、天下大乱、诸侯干政、王权扫地,到“诸侯复宗周”,原本濒临覆亡的西周得以续命,并成就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宣王中兴”,宣王功不可没。然而,中兴局面没坚持多少年,宣王就变了,连最起码的亲耕之礼都废了,“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史记·周本纪》)。
宣王的问题,不仅是自满,而是利用王权插手诸侯国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国太子的确立。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作为西周最近亲的鲁国,除特殊情况外通常也沿用此法。比如,鲁武公在位时就内定了长子括的储君地位。
宣王十二年,鲁武公前来朝贺,顺便带了两个儿子,一是长子括,一是少子戏。这下,引出了一场风波,“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大臣劝谏宣王,不要凭个人喜好废长立幼,不要破坏嫡长子继承制,不然鲁国必会出乱子,但“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史记·鲁周公世家》)。宣王这回很霸道。西周中兴,宣王有功,但因插手一件事,埋下了亡国种子
鲁武公回国不久就病死了,戏即位,是为鲁懿公。九年后,也就是宣王二十一年,鲁国发生弑君大案,鲁武公长子括的儿子伯御发动政变,杀掉鲁懿公,自立为国君。鲁懿公被杀,天下震惊,作为鲁懿公的后台,宣王更难以接受,但没办法,一则此时王室力量不足,二则鲁国距离宗周太远。十一年后,宣王聚集起了力量,大举攻伐鲁国,杀掉了伯御,另立鲁懿公的弟弟,是为鲁孝公。
宣王此举,固然发泄了心中私愤,但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史记·鲁周公世家》)。从“诸侯复宗周”的盛世,到“诸侯多畔王命”的残局,前后不过二十几年。先前,诸侯顺从,宣王一呼百应,西周对外战事屡屡大捷;而今,诸侯离心,西周对外战事一塌糊涂,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史记·周本纪》)。前后反差巨大。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而崩,太子即位,是为幽王。幽王接过来的,不过是一个已经“诸侯多畔王命”的烂摊子,想再次复兴周室,已经很难。
新君上任三把火,幽王起初还算规矩,按照惯例立长子为太子,政治安定,诸侯对幽王也有了一定好感,西周得以复苏。然而,幽王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让人大失所望,“幽王嬖爱曪姒……竟废申后及太子,以曪姒为后,伯服(曪姒子)为太子”(《史记·周本纪》)。西周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被幽王打破。
国赖长君,家靠长子,嫡长子无论是在西周王室还是诸侯国,其地位都举足轻重,不可撼动,动则违制,违制则有乱。当年,宣王不过是插手诸侯国太子之事,就已引起鲁国政变,诸侯畔王命,从而埋下亡国种子;而今,幽王不但效仿宣王废长立幼,而且亲自废立王室太子,无疑是在自家后院点了一把大火。
原先的太子宜臼,是申后之子,而申后来自申国,代表着申国利益。如今,申后被废,太子宜臼被废,申侯能善罢甘休吗?果然,“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史记·周本纪》)。西周中兴,宣王有功,但因插手一件事,埋下了亡国种子
幽王之死,西周之覆亡,看似“烽火戏诸侯”所致,其实从根本上是因废立太子,得罪了申侯所致。申侯瞅准机会,与犬戎里应外合,彻底掀翻了西周王朝。
幽王固然是亡国之君,但因宣王执意插手鲁国太子之事,在政治上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引起众诸侯国不满,幽王不但未汲取教训,反而任意妄为,效仿宣王废长立幼,废立太子,破坏了政治平衡,特别是触动了申侯利益,故有亡国之祸。子不教,父子皆有过。套用一句话,西周覆亡,实始于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