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受教育的历史不长,不过百年。女人能够公开接受教育,是社会身份被认可、提升的标志。
1840年以后,北京城内,女校的创立让人们对女性的自我发展逐渐多了包容与支持,“女子有才也是德”。
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是1864年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夫人创办的“贝满女塾”。建校之初,专为穷困和流浪女孩儿提供读小学的机会。后设立中学课程,其校舍曾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1902年,该校在北京重建并扩建,更名为“贝满中学”。1903年贝满中学始设大学水平的课程,成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
京城还诞生了我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御史黄瑞麟主张设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校舍建于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先生曾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以及校内其他职务。
北京第一所女子专科院校,即“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于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邓颖超等老一辈女革命家创建,培养出了许多女性人才。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2002年,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
古都也诞生了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1884年-1938年)。1924年,她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第一位校长。她出身书香门第,是作家杨绛的姑姑,一生坎坷。早年被迫嫁于先天患病的丈夫,离婚后赴国外留学,后被迫辞去校长之职;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迫害致死。
北京哺育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即陈哲衡(1890年-1976年)。她也是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胡适曾在给她的作品《小雨点》作的序言中写道:“她是我的一最早的同志。”
清末宫廷出现了中国第一位近现代舞的舞者,即裕容龄(1889年-1973年)。她是现代舞蹈鼻祖伊莎多拉·邓肯唯一的中国学生。13岁时,被法国观众誉为东方的“蝴蝶舞后”;14岁,入宫成为慈禧的御前女官,被赐封为“山寿郡主”。
北京舞台迎来中国第一位京剧女演员,即雪艳琴(1906年-1986年)。她8岁登台,18岁自己组班、领衔主演,26岁参与拍摄京剧史上第一部有声、实景影片《四郎探母》。1949年后,在中国首部现代戏《白毛女》中饰演黄母一角,1960年,雪艳琴告别舞台,受聘任教于中国戏曲学校,从事戏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