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状元和驸马是两个令人艳羡的称谓,前者是科举第一名,能让普通的读书人鱼跃龙门,开启自己的仕途之旅,后者则迎娶白富美,走进帝王家门。但,令人奇怪的是,自有状元出现开始,竟只有一位状元当了驸马,为何它们会如此水火不容呢?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前后历经一千三百余年,自隋朝出现开始,一直都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许许多多的底层读书人,借助科举一朝得道,踏入仕途,成功的进入到更高的阶层。因此,那些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才子们自然也就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特别是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尤其盛行,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文人有了更好的待遇,不仅能够获得官职,还能收获婚姻。在放榜之日,各地富豪乡绅全体出动,争相挑选及第士子做女婿,场面相当壮观,被人们称之为“榜下捉婿”。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宋朝婚姻观念中门第之风已经淡薄,更因为那些有钱人,想要在这些及第士子当官之后,凭借关系踏入上层社会。
与平民阶层相反,皇室贵族对于这些高中的士子却不感冒,少有人与其联姻,为何?
首先,每次参加科举的读书人都很多,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必然是在之前有过充分的准备,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很多上榜的读书人年龄都不小了,很有可能早已有了婚配,这些人自然不能成为驸马。即使没有结婚,这些大叔们也无法被身份高贵的公主看上。
年轻点的,考中状元的也有,比如:宋代寇准20岁,欧阳修24岁,范仲淹27岁,明代费宏20岁……不过,皇上选女婿,自然不单单看年龄合适、文才出众,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符合皇家的身份和地位。
古代公主们的命运大多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皇帝为她们选择丈夫,更多的会考虑皇家的利益,相对于这些一脚步入上层社会,另一脚却还在平民阶层的读书人,皇帝更愿意将女儿嫁给贵族世家子弟,或是功勋臣子的后人,这样皇帝才能更好的拉拢他们,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更有甚者,公主还会被外嫁他国,用以和亲,驸马就更不可能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了。
对于皇家来说,科举选拔人才,但这些人才是为自己服务的,即使从平民步入官宦阶层,地位仍然很低,想成为驸马还差的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