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孔子的7种不同命运:被神化也被丑化
2017年11月15日
来源: 人民网
【字号: 】【打印

    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2000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圣化”

    孔子从一介布衣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历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多才多艺。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100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在孔子被“圣化”的过程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推波助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自帝王至学者,如果要探讨以六经(注:即《诗》《书》《礼》《乐》《易》《春秋》6部经典)为核心的知识学问,皆以孔子的观点作为是非标准。援此而论,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至圣)了。

    “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

    《列子?汤问》编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判断,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也?”’(意即:谁说你很聪明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孔子不是圣人吗?按照宋儒朱熹的说法:圣贤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这个事隋怎能不知呢?但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讽刺。

    “正统化”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稍后,刘向指出:“有国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明确指出《春秋》是统治者必修的教科书。这样看来,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其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神化”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一些书籍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把孔子从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古微书》中的一则神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鲁国有个人出海而迷失方向,后来在海上遇到孑L子。孔子给他一条手杖,“令闭目乘之归”。于是,此人像哈利‘波特似的骑在手杖上飞回鲁国,并向鲁王转告孔子的告诫:不久有外敌人侵,应趁早高筑城墙。后来齐国军队兵临城下,但无功而返。

    “僵化”

    经过1000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着春装,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然而,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应该说,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维新化”

    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康有为想要变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对的是一大帮清王朝旧制度的维护者,他只能抬出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维新化”的孔子形象与之抗衡。

    康有为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中说,孔子思想的本质是要不断改革,不断维新,否则怎么能跟随时代一起“进化”呢?康有为在这里再次强化了孔子与时俱进的色彩,塑造了_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

    “丑化”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

    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

    太平军所到之处,大肆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这是孔子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后来,袁世凯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孔子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在“打倒孔家店”的年代,孔子的忠、孝观点被认为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的洪水猛兽。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情绪化、夸张化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9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