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取代手机,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智能穿戴将以何种形态取代手机。理性地看待今天的智能手机,其主要功能无非通信、消费、监测三大核心功能,而这些功能借助于智能穿戴产业中的手表、眼镜或服饰,都可以轻易被取代。
近几年智能穿戴的发展在技术层面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期,但在智能服饰方面却有比较大的突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最近研发出一种可以通过拉伸运动发电的纱线,该纱线由一种碳纳米管制成,比头发丝还要细。大量的纱线可以组成“螺旋管”状的弹性绳,在伸缩的过程中通过摩擦产生电流。根据试验,仅使用1克重的纱线,其产生的电流就可以点亮一盏小型LED灯。
根据科学家的设想,当这种材料被使用于T恤时,通过与现有的纺织材料融合制作成布料,再借助于穿戴者的运动,不仅能直接给服饰上的传感器供电,还可以给手机进行充电。当然,更重要的是这种服饰可以有效帮助与提醒穿戴者加强运动。可以说,智能服饰不仅有望取代手机,更重要的是对现有服装行业进行变革,这种变革将释放出巨大的商业机会。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的报告预测,智能服饰装置市场出货量将从2017年的500万部增长到2022年的3100万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继智能耳机之后,智能服饰在穿戴式设备中增长率是第二高的,但仍是可穿戴设备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一个。如果和传统服饰比较来看,中国拥有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服装零售市场,2016年实现2735亿美元的服装零售额,如果按30%的市场占有率来看,智能服饰仅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就高达819亿美元。而这种需求的关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将数据化,而人的数据化最关键的载体之一就是依托于智能服饰;二是社会节奏的加快与压力的加大,人们更关注于自身健身方面的问题,而智能服饰则能有效提醒穿戴者进行运动。尤其是这种带有自发电功能的智能服饰,通过穿戴者的扩胸、深蹲等拉伸类运动来获得电能,并将这种电能传递给传感器,或是服饰自身的保暖、取暖,或是将电能转换为外部供电,比如给手机充电,给其他显示器供电等。
除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这项研发之外,2015年韩国成均馆大学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研制出了一种可以利用热电或压电效应发电的纳米摩擦特种面料。这种新的柔性面料表面涂着一层金属银、以硅为基础的有机物质(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这些材料叠加在一起并压紧后,只要让其中的一片面料与另一片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就会产生并存储电能,这种材料同样在智能服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与前景。
我国在智能穿戴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带领的团队今年发现了一种具有优异压电性能的分子铁电材料,这种材料在受挤压或拉伸时可以产生电。如果用这种材料制作衣物,只需要弯折布料就可以对手机充电。除此之外,这种分子铁电材料还拥有在材料两端施加电压后材料伸长或缩短的特性,这种材料在智能服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智能服饰在不久的将来之所以有望取代手机,不仅因为技术在不断地突破让传统服饰智能化,更重要的是智能服饰将直接融合发电、蓄电、传感器、芯片、虚拟显示、声音交互、手势交互等技术,这些技术的融合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根本上取代当前依托于智能手机所构建的社会模式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