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和珅是清王朝第一大贪官的话,那么于成龙可以说是清王朝第一大清官。
“和珅跌到,嘉庆吃饱”,足见和珅贪污、受贿的钱财之多;
而之所以说于成龙是清王朝第一清官,是因为《清史稿·于成龙传》中,明确记载了于成龙死后家中的财物状况——“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意思也就是说,当于成龙死的时候,平时和他关系不错的一些将军、都统以及官场同事,前去家中为他送行。他们发现在于成龙的房屋内,竟然仅有两样像样的东西——一个是放在竹篓里的一件衣服,另一样则是放置在床头上的几个罐子,里面装的是用盐腌制的豆子。
其他,再无一件像样的东西。
而他的俸禄,除了留下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费外,其他全部邮寄回老家,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于成龙为官二十多年,不管是在地方县官、还是巡抚、总督般封疆大吏,从来都不携带家眷(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
除此之外,于成龙死后,康熙帝还曾给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朕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官员的评论,但大家都称赞于成龙实在是天下第一廉洁的官吏(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一个生前只有一件换洗的衣服,日常饮食的主菜就是腌制的咸豆子,对于这样的官员,难怪康熙帝也一起赞同众人对于成龙的评价——“天下廉吏第一”。
然而,于成龙这样一个天下第一清官,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当然,这不是于成龙早年不学无术,而是时代大环境所连累的——于成龙成长在明末清初,早在崇祯年间,他就成了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
而国子监的学生,毕业之后是可以直接朝廷分配工作的,不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就在于成龙学业结束的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了北京城,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后,在顺治朝的前十几年,清王朝的精力都用在了统一国家的战争上。
直到顺治帝的最后几年,两广、云贵等南方省份,才被纳入清王朝的统治范围内。
顺治十八年,在家闲置了即将二十年的于成龙,终于等到了朝廷的召唤(虽然此时的朝廷,已经更改了门面)——让他去广西罗城县出任知县。
而此时的于成龙,已经四十五岁了(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虽然已经人到中年,虽然广西罗城离自己的家乡山西永宁有万里之遥,虽然它处在群山深处,虽然它环境恶劣(多瘴气),但于成龙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上任之路。
一路车马舟船,走了几个月后,于成龙终于来到了大山深处的罗城县。
然而,当于成龙来到罗城县后,眼前的情况还是让他大吃一惊——这哪是什么县城啊?简直就是一个荒废了好多年的镇子,极其的破败。
作为一个县城,此时的罗城县没有城墙、没有县衙、遍地是毁坏掉的房屋和一人多高的荒草。
整个县城,仅仅只有六户人家(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原来,这个地方虽然身处大山之中,也没有幸免战乱的摧残。
于成龙到任以后,先是恢复了原先的县衙班子,把还留在县城附近的衙门人员,全部都召集到了一起。
然后,让他们再去附近笼络其他流浪在外的百姓,让他们回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紧接着,于成龙又组建了一支联防队,专门负责维护县城的治安——越是战乱年代,趁火打劫的人越多。
当然,这其中难免会有一些被迫抢东西的流民。
在之后的两年内,于成龙对于前来归顺自己的百姓、或者之前被迫沦为强盗的人,他都张开怀抱,表示欢迎。
而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反复劝化都无效的强盗,于成龙则坚决予以严厉的打击——罗城县局势稳定后,先后遭到附近部族和土匪势力的骚扰,但他们没有一次得到便宜。
更为霸气的是,有一次于成龙居然率兵直接捣毁了一个土匪的老巢。
就这样,三年之后,罗城县就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百姓,渐渐恢复了生产,百姓的生活也日渐走上了正轨。
除了稳定人心,打击犯罪势力,于成龙还多次向上级官府请求减免罗城县的赋税,为刚刚稳定下来的百姓,减免了很大的负担(牒上官请宽徭役)。
七年后,罗城县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不仅百姓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就连县衙和县城的城墙,也都重新修建了起来。
就这样,原本是一片废墟的罗城县,在于成龙的精心治理下,成为了一座繁荣的县城。
而此时的于成龙,也早已经真正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父母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不久后,于成龙因为政绩出众,而被广西总督卢兴祖举荐为四川合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