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谁说文盲不为将?盘点三国时期两大文盲将军
2017年11月30日
来源: 说三国
【字号: 】【打印

    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英雄逐鹿,富有学识、才华横溢之辈比比皆是。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两位本来胸无点墨却勤能补拙、知耻而后勇的两位大将,他们就是分属于孙权集团的吕蒙和刘备集团的王平。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不喜读书,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执掌江东后,吕蒙渐受重用。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书的官吗!只不过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要说事务多,谁像我事务多?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于是吕蒙开始进行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研讨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

    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之后就应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您知道这件事太迟了啊!”(《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而去。

    由于勤奋,吕蒙的文韬武略日益增进,屡立战功。他曾率军在皖城大破朱光,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的追袭,并于濡须数度抵御魏军,以功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后人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而与其有关的成语还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成为蜀汉王牌军队无当飞军的统帅,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

    原来,王平本属曹操阵营,在曹操手下谋了一个代理校尉的职位,从此便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后因夏侯渊被黄忠斩杀,王平所在的队伍群龙无所,于是他就趁机投靠了刘备,而刘备也是个识才惜才之人,随后便拜王平为牙门将。

    其实王平此人从小就没怎么读过书,可以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陈寿《三国志·王平传》说:“平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

    可见王平的起步不是一般的低。他在军旅中长大,但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然而他却能口述让别人代写书籍,都有意理。王平还经常让人读《史记》《汉书》等一系列的书籍传记,自己在一旁听,并能知其大义,论说的时候不会失其主旨。王平能遵守并履行法度,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从早到晚,都能保持正襟危坐,在他身上根本看出一丝武将的轻躁之气。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属于王平的机会一步步到来。话说王平归降刘备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跟随诸葛亮的得意门生马谡参加了守卫街亭之战。失空斩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作战指令,从而致使街亭失守,最后也惨死在恩师诸葛亮的刀下。那与马谡一同作战的副将王平是怎么做的呢?就在马谡指挥作战时,王平曾多次给马谡提过正确建议,并把作战规划报知诸葛亮,充分展示了自己所学与识见。这一切马谡却丝毫不予理会,最后落得个大败而归、引颈服法的下场。

    在马谡死后,王平的地位逐渐提高,诸葛亮也对其日趋重视,甚至还让他当上了自己一手创立的蜀国王牌军——无当飞军的首任统帅。所谓的无当飞军,就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之后,将当地少数民族兵源招揽起来并组织而成的一支劲旅。这些人本是靠游牧为生,性格往往都是好勇斗狠,因而上战场的的杀伤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王平能被诸葛亮任命为这支无当飞军的首任统帅,其治军能力可见一斑。

    诸葛亮去世后,王平镇守汉中,曾经击退曹爽率领的十万大军的进攻,成为蜀汉在北面的屏障,堪比当年魏延之勇武。陈寿称誉道:“是时,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咸著威绩。”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03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