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生兴致皆在生活缝隙中 一花一叶皆有情
2017年12月01日
来源: 昌平报
【字号: 】【打印

    “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这样的文字题材细小琐碎,语言平实委婉而富有弹性。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但却历久弥新,这就是当代作家汪曾祺的文字魅力。想当作家,应该先成为杂家。汪曾祺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及至晚年,汪曾祺的爱好只剩下写字、画画和做菜。

    字画是文人的闲情逸致,而做菜却是主妇的本行。汪曾祺将其结合在一起,充分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汪曾祺认为,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写字、画画和做菜给汪曾祺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譬如他的《五味》《鱼我所欲也》《昆明菜》等经典散文大多跟饮食文化有关。汪曾祺的饮食文字很少谈某种菜的具体做法,也不怎么谈自己的“美食历程”,只是进行简简单单的介绍,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其味道。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写作主张:文章要留白。

    资深媒体人、美食家汪朗是汪曾祺长子,其文颇具家学渊源,在谈吃讲古的间隙总咂摸出些微言大义。在汪曾祺、汪朗合着的《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汪氏父子平和的文字魅力。本书内容分为三辑:辑一按地域论述美食,讲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辑二论述酸笋、折耳根、麻辣烫、臭豆腐等口感独特的美食,借酸甜苦辣咸说尽人生百味;辑三论述美食文化、渊源,忆苦思甜,追古溯今,启发美食之外的人生思考。汪曾祺的文字有情有趣,以喜乐为怀,即便偶有不快,也要温暖而出,不愧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譬如《口味》中谈到内蒙古的白煮全羊,“羊肉带生,一刀切下去,会汪出一点血,但是鲜嫩无比。”这样的饮食文字色香味俱佳,使人如临其境。另外在谈吃食时,汪曾祺的文字也极有情趣。他说有一个演员带了几个年轻的女演员在重庆吃汤圆,一个唱老旦的进门前就嚷嚷“不要辣椒”,结果遭来老板的白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此轶事且不论真假,但至少反映了一些国人对川菜的误解。他们以为麻辣就是川菜的全部,殊不知川菜味型极多,很多菜都是不放辣椒的。这正应验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汪曾祺告诫大家,“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一花一叶皆有情,一茶一饭过人生。人生兴致皆在生活缝隙中,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泼泼地在尘世里生活!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044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