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谚没意外应该大家都有听过,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可分成两种解释。
一般比较传统的说法是,这句俗谚来自一本名叫《扫迷帚》的小说。《扫迷帚》的成书年代在清朝末年,故事内容跟三国毫无关系。
会提到廖化是因为小说中出现了一名老者,见到年轻的书生主角认真地编订县志,因此嘲笑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意思是说这么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竟装得一副文学大家的模样。
这老者想表达由于蜀汉后期的名将凋零,就连廖化这等货色都可充当先锋,用来比喻缺乏人才的窘境。不过拿廖化来开刀是满奇怪的,真实历史先不谈,就拿民间盛行的小说《三国演义》来讲,廖化还是满活跃的啊!
另外一个比较新派的解释,是说蜀汉疏忽人才的培育,搞得廖化都已经发苍齿摇,还得披甲上阵,同样是说明无后起之秀的悲哀。
这样的说词倒是有些道理,在蜀汉灭亡前三年,蜀汉将领宗预曾和廖化感叹两人年过七十了,不需要拉下脸皮,去登门拜访年纪轻轻就入主中央的诸葛瞻(诸葛亮之子)。然而到了蜀汉灭亡那年,廖化还得亲自统兵去抵御曹魏的侵略。
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说蜀汉没人才,三国时代七老八十还没退休的战将也不算少,只说廖化未免对他太不公平了。
历史上的廖化在蜀汉建立开始,一直都算得上是一线将领。廖化首次在《三国志》里头出现,是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廖化则是担任关羽的主簿。
主簿属于比较高阶的行政秘书,因此可以判断廖化的教育程度不差;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廖化辗转逃回蜀地,刘备东征孙吴时,廖化还自领一军参与,表示他的军事造诣也有一定程度。
诸葛亮主政时代,廖化转任丞相府的参军,也就是诸葛亮的军事顾问,同样身为丞相参军的还有诸葛亮器重的马谡。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廖化的韬略也令诸葛亮肯定。
到了北伐时,廖化先是都督蜀汉境内的广汉郡,后来又担任从曹魏手中夺过来的阴平郡太守,这代表廖化也有地方执政的经历,而且还是最为凶险的魏蜀边境。
诸葛亮死后,廖化逐渐变成蜀汉军事的中坚份子,后来更是当到了右车骑将军,一直协助着姜维继续北伐曹魏。《三国志》引裴注的《华阳国志》提到:“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王、句”是王平和句扶,“张、廖”就是指张翼和廖化了。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蜀汉后期的四大天王。
资历这么完整,又跟魏、吴两国打过交道,这样的人才可是求之不得的耶!在廖化的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蜀汉借重他的经验与才干也很合理吧?
不过话说回来,廖化在蜀汉灭亡前还生龙活虎的,却在蜀汉灭亡的隔年,迁移到洛阳的途中去世。我想这除了国破家亡的打击之外,大概也让顿失奋斗目标、让身体松懈了有关吧!这故事告诉我们,要活就要动。
所以总结来说,廖化从来就不是备胎,平心而论,蜀汉时期他都称得上是主流战将。
至于为什么会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谚语流传,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廖化出现的时间横跨前中后期,在前期的他还只是副将的角色,但等到关张赵等前期A咖退场之后,读者们无法接受在后期挑大梁的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