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西洪洞大槐树 何以承载整个中国的乡愁
2017年12月18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打印

    黄河长江、中原大地、西域东海、北疆南岛,中国历史上广袤的疆域,又有哪里没有渗入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发达的根系?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不知有多少人,自小就听过这歌谣,从此记住了洪洞,记住了这份乡愁。

    洪洞大槐树,被称为我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这首歌谣在冀鲁豫老一代中几乎无人不晓,随着人口的再迁移,又传到各地。据当代学者考证,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现分布在18个省(区、市)的536个县及海外。究竟有多少传人,很难说清楚。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安放着迁民姓氏牌位1534个。

    一棵树,何以能承载这么多的乡愁?这乡愁,又是如何萦系着大槐树?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大槐树移民遗址在洪洞县城北,邻近汾河。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广济寺外有大槐树,相传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即七个成年男子加一个女子才能合围。

    原树早已和寺庙一起被汾水冲毁,故址有碑,上书“古大槐树处”,立于1914年。1984年成立大槐树公园,1997年更名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之后几次扩建。现占地40万平方米,其中复建了广济寺,还在寺前按传说尺寸用水泥雕仿出一棵大槐树。

    树下,每天演出实景剧《大槐树移民》,再现传说中那段历史。明初,官府为集结移民,在广济寺前大槐树上贴出告示,称要组织向外省移民,但在广济寺周围的可以免迁。

    不愿离乡的人们聚集到大槐树下,却被官兵殴打捆绑,强制迁徙。百姓只得跪拜大槐树,亲人洒泪分别。600年前先人的凄苦打动着寻根者,常有观众伤感落泪,扮演官兵的演员甚至被场边的孩子追打。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实景演出移民拜别大槐树。

    百年前,官兵在大槐树下曾有另外一番表现。辛亥革命后,北洋军卢永祥部入晋镇压民军,一路烧杀抢掠,当时洪洞北部为赵城县,卢军在赵城劫掠尤甚,后来赵城人铸卢永祥铁像跪在城内,刻字“岁在辛亥,扰我赵城。率军二千,焚掠纵横……民苦欲死,贼已远飏。未燃贼脐,未枭贼头。铸像道旁,万古同仇。”

    但卢军到洪洞后却军纪严肃,还将抢来财物供奉到同根滋生的二代大槐树下。因为这些官兵多是冀鲁豫人,视洪洞为老家,称祖宗坟墓所在不敢造次。

    这一事件,促进了洪洞人对大槐树的认知和保护。

    在明代官方文献中没有特别提到洪洞移民,大槐树更是不见痕迹。明万历年间所修《洪洞县志》中,记有广济寺为唐代所建,被汾水浸塌,但没有大槐树以至移民的内容,清代所修县志里也是如此。

    几百年里,洪洞大槐树在汾河边上悄然枯荣,无人问津。而在洪洞之外广袤土地上,数不清的人家将这大槐树记入谱牒,传告子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祭祖堂。

    明嘉靖年间所修河南长桓西了墙村《王氏家谱》载:“我始祖讳实,晋之洪洞县大王庄人也。”称是洪武年间迁来。清康熙年间以后,类似家谱急剧增加。洛阳西山岭《李氏家谱》载:“后人欲知木本与水源,山西平阳洪洞县。大槐树镇户千家,洪武诏下迁。”

    冀鲁豫等地近现代修地方志,不少根据谱牒提出本地多洪洞移民。如河北《广宗县志》载:“今县内各村谱牒记载父老传言,多云祖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8个省(区、市)的说法,主要是依据方志和谱牒。

    洪洞人景大启清末在山东任职,接触到许多人都称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人,遂拟回乡建纪念设施。回乡后又有卢永祥部官兵现身说法,于是,事隔500年,大槐树在洪洞得以立碑纪念,并写入县志之中。

    移民们的牵挂,使湮没已久的大槐树成了乡愁寄托。可为何那么多移民会把这棵树当作故乡呢?

    1957年洪洞县政府作《大槐树迁民纪略》写道:明初,因战乱中原人口稀少,政府从受战争影响小的山西移民,其中有不少洪洞人,但当时洪洞全县不到十万人,也不可能全迁。只因官方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川资凭照,故多有外地迁民经停。他们对着大槐树上老鹳窝感叹:“老鹳尚有窝,我们将来还不知流落什么地方?”背井离乡后,因大槐树容易记忆,久而久之,就说:“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的。”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划甲处。

    明初山西移民是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明史》《明实录》中都有记载。当时山西人口400多万人,超过河南和河北人口总和,1373年到1417年,从山西移民18次,迁到冀鲁豫苏皖等地,达百万人。

    成批迁出的山西人,在太行山外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用无数个不见于史传的悲欢离合,使中原大地又一次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芜中走出,炊烟再起、机杼重闻,谱写下民族瓜瓞绵延的篇章。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没有留下个体际遇与情感的痕迹。但大槐树的传说,以朴拙的情节和言语,用口口相传的形式,穿透官样文章,传递了平民百姓的离愁,浮动出他们远离故土、孤独前行的模糊背影。

    洪洞古大槐树孽生的二代和三代槐树。

    欲辨来时路 苍茫翠霭中

    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以至洪洞县城,找不到公共厕所字样,上面都写着三个字——解手场。

    解手,是大槐树传说中一个标签式细节。说是移民被长绳捆绑上路,需方便时,要先申告解开手上绳索,时间长了就简称解手。宋元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中有:“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应该不是明初移民时才产生的词。

    寻根祭祖园有划甲处,称脚趾甲复形者均为大槐树移民后裔。传说中官府为防止移民逃跑,在每人脚小趾甲上砍一刀做记号,印迹代代遗传。但满族人也有类似说法,称与努尔哈赤脚受伤有关。有人称调查发现脚趾甲复形发生率越靠近山西越高,这应有科学解释。说外伤可遗传,没依据。

    明初移民确有强制性存在,官方文献中有具体执行者纵使“工匠小人,假托威势,驱迫迁移”,强行拆毁移民房屋的记载。但移民们究竟承受过哪些强制措施,受到了怎样的限制和伤害,由于统治者不去记录,被统治者没有话语权,真实情况早就隐没到历史烟云之中了。

    大槐树移民传说相关内容虽有演绎,但总体上折射着当时历史。如“胡大海复仇”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小时曾在中原某地受辱,发达后在那一带大加杀戮。“燕王扫碑”说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借清明节为父皇扫墓(碑)为名发兵。这都反映了元末明初战乱造成中原地区人烟稀少的情况,这正是移民的主要原因。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根字影壁。

    “打锅牛”说的是洪洞牛氏兄弟3人,各生子6人,明初被迫分遣不同的地方,无奈分别时打破一口锅,分18片,各执一片以便日后相认。安阳、济源、温县等处《牛氏家谱》都有相同记载。也有传为刘氏、杨姓或兄弟2人、5人等等不同说法。虽难辨真伪,但明代移民条律中确有同姓同宗不能迁往一地的规定,是为了便于统治。

    有学者研究大槐树移民传说产生和流传的过程,发现明代谱牒中说从洪洞迁来的不多,但大都有具体村名。清代谱牒称是洪洞移民很多,但多以大槐树、老鹳窝这样象征性的地点为来源。认为这说明确有部分洪洞迁出的移民,但更多的是在不断重修家谱过程中将自家视为洪洞籍的。

    洪洞县现有人口近80万,是山西第一人口大县。有学者认为,明初山西移民中来自晋南和晋东南的占绝大多数,“进行统一管理也是完全有可能与必要的”,选择洪洞进行集中后分遣应在情理之中。当时洪洞人口密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人文荟萃,在山西人心目中声誉较高。因之,大量山西移民将洪洞当成了故乡。

    也有史家对大槐树是移民集散地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这没有实据,也不符合就近迁移的规律。提出绝大多数移民不识字,没留下文字记录,定居后家乡记忆逐渐模糊,后来家族发展需修家谱时,许多已记不清来处的人家,在从众心态的驱使下,把“洪洞大槐树”作为自己的根,这是文化上的根,至于真正来自何地,已不必考,也无可考了。

    近年来,又有人从心态史的角度对大槐树传说进行解读,提出:清代把洪洞大槐树当祖籍的谱牒越来越多,与民族融合过程中族群意识的重塑有关;民国初年大槐树在洪洞得到尊崇,和西方文明影响下民族意识的觉醒相连。这不无道理,乡愁并不单纯是对家乡的思念,它还包含着更深层的社会内容和价值。余光中曾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沧桑是单薄的。”

    民国时曾任洪洞县长的柳蓉,祖上也来自大槐树,族谱记载是明初迁到山西代县的。

    1931年他在为《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作序时,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后,写道:“现值大同世界,一本散为万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奋斗,异族罔敢侵略,同种日跻富强,遐迩交称曰:古大槐树关系种族……亘古今而不磨,与天地而同流也矣。”作为移民后人,看重的是大槐树对民族凝聚的作用。

    柳蓉清末曾寻访过大槐树,“见古槐盘根错节,树老心空,已沉沦于蔓湮荒草中矣。”

    如今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气象一新,正在申报5A级景区。

    600年前,在大槐树下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隔着漫漫的时间迷雾,我们已很难看清。只能从情景剧朴素的表演中,感受那份遥远的悲戚。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实景演出移民被迫踏上征程。

   1 2 下一页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12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