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西洪洞大槐树 何以承载整个中国的乡愁
2017年12月18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打印

    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

    卢永祥部官兵所拜的第二代槐树现已干枯,边上又同根滋生第三代槐树,正郁郁葱葱。

    生生不息的槐树,生生不息的乡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大槐树迁民纪略》中说:“洪洞人之旅外者,偶遇自大槐树下人民,多受到诚恳的招待、亲切的关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修志,民众寻根,洪洞大槐树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地方政府给洪洞县发公函探询。如1982年山东嘉祥县来函称,据调查全县七成以上村庄是明初从洪洞迁来,求相关资料。同年甘肃武威来函称,大槐树是当地许多人家祖根,求资料。个人来信、甚至亲自前来探访找寻的就更是接连不断,他们提供自家的情况,想了解更多家乡信息,寻找当年分离的族人。

    “儿啊,儿啊,莫哭啼,俺的老家是山西。娃呀,娃呀,你莫哭,山西有个大槐树。吃面面,喝稀稀,吃吃喝喝回山西。哦……哦……吃吃喝喝回山西。”这是流传在湖北老河口的儿歌。“花喜鹊,尾巴长,飞上槐树向西望。向西望,泪汪汪,不见老家爹和娘。”这流传于山东蓬莱。在异乡代代相传,而今,终于经移民后人传到大槐树下。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寻根者献殿前留影。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设有根祖文化部,有30多人,专门负责整理研究移民历史文化,为寻根问祖者提供帮助,还在园内设了移民签发处,现场接受咨询。工作人员说,现在来信询问的少了,除了亲自前来的,都是网上或电话咨询,每天不断,有的甚至把电话打到网上公布的景区旅游投诉电话上。寻根者以中老年为主,涉及全国各地,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的较多,也有的来自香港、台湾。

    多数寻根者只知家乡在大槐树、老鹳窝,难以进行深入求访,大槐树是他们表达乡愁的所在。为慰藉人们思乡之情,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每年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举行祭祖大典,每次都吸引来很多外地的游子归来参祭。

    走访时,遇到不少寻根者到祭祖堂中自己的姓氏牌位前拜祭。园方介绍说,前几天有郝姓家族400多人来寻根,园里为他们组织了专门的祭祖活动。平时,寻根祭祖园有祭祖仪式展示,“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洪洞古大槐树处。

    有幸运的寻根者找到了“家人”。大槐树向南有个冯张村,张姓自元代起在这村传续至今,族谱记载明初张家有叔伯兄弟6人,其中多人外迁。2008年,有来自江苏丰县的张姓人前来寻亲,他们的族谱记载明初从洪洞城南13里迁出,十几个人开着车来这附近找了3天,最终确认冯张村是老家,因为位置距离相符,族谱记载相合。

    跨越600年,张家得以团聚,共同祭拜了祖先,开始互相走动。68岁的张觉敏经常接待这久隔的“家人”,也曾到江苏“串亲戚”。

    他发现,两支的许多饮食和语言习惯一样,如吃一种原料做法都相同的烩菜,都把母亲叫“咩”等。但也有不一样的,在冯张村修家谱时只记男子,而丰县修谱已经把女孩们情况都写进去了。

    今年,失散已久的冯张村张家兄弟又找回一支,来自河南南阳,他们的居住地也叫冯张村。张觉敏加上了他们的微信。他说,经常接待来寻根的,今年清明前后就有20多家,都姓张,但能提供的资料不全,对不上,有的也留下家谱,现在他有6本家谱了,有河南的,也有安徽的。

    根据相关家谱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包括刘墉、张之洞、张作霖、阎锡山等。阎锡山曾主持修建同蒲铁路,将洪洞带进现代文明。当年,在火车上可望见第二代大槐树。

    作家李存葆是山东五莲人,可他知道洪洞比五莲早,咿呀学语时祖母就教他那首大槐树的歌谣。但他学是的“老鸹窝”。1999年他到洪洞寻访,才知道汾河滩早年常有鹳的身影,应是“老鹳窝”。

    不过,当时他没有在汾河边看到鹳,甚至没有看到河,只看到个“几步即可跨越的臭水沟”,“飘满煤灰,泛着黄泡白沫,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怪味。”

    而今大槐树边的汾河已是波光粼粼,沿河建成了公园,风景宜人。山西2015年起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总计将投资千亿,用十五年时间逐步使汾河全程恢复活力。

    汾河全长713公里,从这河边流出的乡愁,不知多长。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浮雕移民惜别。

    那堪正漂泊 明日岁华新

    在洪洞走访,发现当地不少人祖籍在外地,是明代以来迁来的。进村了解,有些村民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来。

    冯张村全村2200人,明初只冯张两姓,冯姓比张姓多,但现在村里已没有了当初的冯姓。村支书郑国平说:“现在村里30多个姓,除张姓都是明代以后由外地迁来的。全村有600多人常年在外,不少人已好几年不回来了。”

    曾任洪洞县旅游局长的董爱国,研究大槐树移民已有近20年,曾到山东、河南等地寻访移民情况。他家的族谱记载,是明初从陕西花马池迁到洪洞的。

    他说:“移民不限于洪洞,也不止在明初,迁徙是个永恒的主题,无时无地不在进行。”洪洞县南李村卫姓家谱中写着“问我祖上来何处,河南滑县卫辉府。”

    葛剑雄先生为《山西移民史》作序时写道:

    “洪洞大槐树是移民迁出地的象征,已成为山西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故乡。不过……家山何止大槐树?

    麻城孝感乡、宁化石壁寨、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外、南雄珠玑巷、山东枣临庄、南京杨柳巷、南昌筷子巷……无不是千百万移民后裔梦魂萦绕的故园家国。黄河长江、中原大地、西域东海、北疆南岛,中国历史上广袤的疆域,又有哪里没有渗入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发达的根系?”

    “树有根,根在泥巴里。人有根,根在心窝中。”这是一位易姓老人所说,他前些年从三峡地区移民到上海崇明,晚上总睡不好觉,因为听不到艄公号子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提起乡愁,常能想起余光中这首名诗。12月14日,90岁的诗人异乡作古,他的乡愁归入永恒。

    和他一样背井离乡的席慕蓉曾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上一页 1 2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12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