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演义》的人一般都有这么个感觉:诸葛亮就是个妖人,神机妙算,什么都能未卜先知,简直是无敌的存在,什么周瑜曹操,曹魏的诸位名将,在诸葛亮面前都被智商碾压,直到司马懿横空出世,诸葛亮才算有了对头。
自罗贯中设置出这种双雄对决的宿敌模式之后,后世人始终认为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能力在伯仲之间,最多稍弱于诸葛亮,前几天的《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编剧更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了一段“司马懿三气诸葛孔明”的故事。
但我还是那句话,电视剧归电视剧,正史归正史,历史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真是宿命的对决吗?
先说我的结论:不是,从各个维度上讲,诸葛亮都完胜司马懿。
-1-
上周的文章中(《司马懿的背信弃义,让后代脸红》),后台有朋友留言,关于诸葛亮,有人说他未必那么无私,还有人说,诸葛亮多活几年,没准就篡位了。
岳飞死后,韩世忠找秦桧论理,秦桧说,岳飞谋反确实没证据,但“莫须有”啊。
篡权这种事,论迹不论心,要是都用没准和未必来揣测,那历史上就没好人了。
还有一种观点:当年刘备托孤,说诸葛亮对刘禅可以“取而代之”,这是封住了诸葛亮的嘴,让他以后不好意思动手。但问题是,您觉得如果诸葛亮想要篡位,刘备死前的两句话能拦得住吗?而且如果他真想当皇帝的话,刘备的话反而会成为了他法统正确的依据:不是我想篡位,是先帝跟我提前商量好的!
而司马懿也是曹魏的托孤的重臣,还接受了两次托孤,一次曹丕,一次曹叡,两次托孤也都感人至深,司马懿也都恸哭不已,然后呢?高平陵政变。
蜀汉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曾经提议让诸葛亮受九锡,九锡是个什么东西不详细介绍,总之历史上受过九锡的大臣后来都篡位了,九锡就是当皇帝的前奏,当时诸葛亮的回复是:等到平灭曹魏,别说九锡,十锡我都接受!
有人会拿这个当证据:你看,诸葛亮自己都说了,十锡他都接受!问题是没有十锡啊,这不很明显是回怼李严的话吗?自那之后李严再也没提过九锡这事。
当然了,司马懿在杀掉曹爽之后,也没受九锡,但高平陵政变后,他们父子三人就彻底把持了曹魏的政权,曹魏的皇帝完全成了傀儡,而司马懿死后又将权柄交给了两个儿子。之后司马昭受九锡,加封为晋王,他的心意也“路人皆知”。
诸葛亮死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7-8岁,当然不能和司马昭兄弟比,不过诸葛亮死后直到蜀汉灭国,刘禅的皇权都没有受到过威胁,诸葛亮的铁杆嫡系姜维虽然贵为大将军,却始终为刘禅而服务,到蜀汉灭国的时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更是以身殉国。
所以,列位从哪儿能看出诸葛亮的不臣之心?回到诸葛亮身上,您见过哪个图谋不轨的大臣把自己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
所以,从忠诚的角度来说,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2-
历史上诸葛亮总共五次北伐,第四次的时候,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运输军粮不力,就假传圣旨,让诸葛亮班师回朝,等诸葛亮回来之后,李严又装作惊讶地问:军粮充足,丞相怎么退兵了?
经过一系列调查,李严贻误军机还撒谎的事被揭露出来,按理说这应该是死罪,但毕竟李严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于是他被贬为普通老百姓就算了。
虽然李严犯下大罪,但他的儿子李丰依然被诸葛亮重用,官至江州都督。
等到诸葛亮死后,李严知道除了诸葛亮,再没有别人会重新重用他,于是很快就郁郁而终。为什么他会这么想?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李严心中,诸葛亮做事公道,哪怕你之前坑过我,只要你改了,能对国家做贡献,我也会再度启用。
而反观司马懿呢?高平陵之变,指着洛水许诺,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保其一世富贵,结果没几个月,就杀了人全家,而且哪怕是曹爽家已经出嫁的女眷都不放过。
《三国志》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抚恤百姓,诚心待人,公正无私,管仲萧何一样的人物。
要知道,《三国志》中曹魏才是正统,诸葛亮按照立场来说,应该是“蜀汉反动政权”的铁杆顽固分子,可作者陈寿依然用如此高的评价来为其盖棺定论。
十来年前的西班牙国家德比中,罗纳尔迪尼奥在皇马的伯纳乌球场被主场球迷抱以热烈掌声,看足球的都知道,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可谓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然而小罗却能让死敌的球迷由衷的赞赏。为什么,踢得确实好啊!
诸葛亮也是这样,哪怕在《三国志》中他是反派,作者也从内心服他。
获得敌人最高的尊敬和赞美,可见诸葛亮的品格和执政能力。
而至于司马懿嘛,东晋明帝司马绍的反应前文说过,就不多讲了。
执政能力和人品,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3-
最后咱说军事。
有些司马懿的拥趸会认为军事上双方确实是势均力敌,你看,诸葛亮就始终没有过了司马懿这一关嘛。最近几年,有一种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上很平庸,比如初次北伐不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先来看第二种观点,唐朝开元年间搞过一个武庙十哲的活动,就是唐朝的历史名将TOP10,诸葛亮赫然在列,之后,武庙十哲经过历史发展,多次有过变更,但诸葛亮始终在当中。
唐朝可没有《三国演义》来给诸葛亮吹牛逼,但人家依然是名将前十,难不成唐朝人都是弱智?
至于子午谷奇谋,是个风险极大的想法,明末的初代闯王高迎祥尝试过,当他走出子午谷的时候,官军的孙传庭说:恁咋才来啊?然后抓住了高迎祥,后来高被凌迟处死。
至于第一种观点,我们要先看看蜀魏两国的国力对比:东汉天下被分为13州,曹魏占据九州,东吴三州,西蜀一州。蜀汉所占据的益州易守难攻,既然易守难攻,也意味着主动出击时非常不便,我们都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每次诸葛亮北伐,出了蜀道之后,后防的粮草补给总是大问题。
另外,整个蜀汉的军队也就十万人,每次北伐的也就五六万,益州也不是战马产地,所以汉军一般都是步卒。
反观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手时,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手下十几万大军,步骑结合,保障有力。
也就是说,主场作战的司马懿人比诸葛亮多,兵种比诸葛亮丰富,后勤比诸葛亮有力。各种优势都在司马懿这,按理说,这局面,司马懿如果与诸葛亮是宿敌,应该稳操胜券了吧?
第一次交手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第一次的失街亭神马的,是曹真和张郃干的,司马懿压根没出过场),《三国志》对其的记载是: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晋书》和《魏晋春秋》也都有记载,因为太多,就不贴出来了。总之诸葛亮这次北伐,收割了魏国军队的麦子,撤兵前干掉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还给司马懿留下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段子。
占尽优势的司马懿就打成了这样?
然后两人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交手,司马懿有了前车之鉴,采用了他认为最正确的战术——死守。任凭你怎么挑衅,给我寄女装羞辱我也好,天天骂我也罢,我就是不出来,咱就看谁命长,谁能先把谁耗死。
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确实被耗死了,司马懿靠续命大法赢下了比赛。
但这和军事能力有一毛钱关系?这不就是比谁活得长吗?
后来汉军退兵时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司马懿猜到是因为诸葛亮死了,所以汉军才退,于是打算乘胜追击,结果蜀汉的杨仪打出了诸葛亮的旗号,司马懿一看,微然一笑,说穷寇莫追,于是又带兵回去了。
既然穷寇莫追,你一开始出来,又是要干嘛呢?送战友?
后世李世民曾经这么评价过司马懿: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大概就是,司马懿你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客观优势,但是却被诸葛亮吓得不敢出来,人家死后还能把你吓退,你的那片防区快成了诸葛亮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是为啥呢?
就跟德国队和中国队比赛,德国主场作战,然后被中国压着打,连半场都过不去,中国队还打几脚门柱,到最后因为中国队主教练心脏病发,比赛终止,德国才守住了平局。
事后有人说德国和中国的两位主帅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简直是教练界的双子星,你想不想呸他一脸?
军事上,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4-
对比完了,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人们谈论历史时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为了将某些历史人物去神化,而对其污名化。比如诸葛亮,可能是《三国演义》吹得太厉害,导致招黑,以至于有些人开始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将其拉下神坛;再比如岳飞,也有很多人将其的被杀进行合理化解读。
对于这二人,我也经历了“哇,他好牛逼,好伟大——也不怎么样嘛——确实很伟大”的过程。
电视剧是娱乐,可以不较真;稗官野史和各路反主流的观点可以看看,当做参考。但这些东西的价值依然不如正史。
而且,我们在面对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杰出、最优秀的代表,那些汇集了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先贤时,也应该保持足够的敬畏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