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携王一方以姬姓诸侯为主,战斗力强劲,而周平王一方,只有一个失去犬戎支持的申国撑腰,且申侯不得镐京百姓支持,怎么看这周平王和申侯离死都不远了。
从实力对比来说,周携王远胜于周平王,从宗法伦理上讲,周携王也要强于周平王。
周平王虽然是曾经的太子,但是弑父之罪,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名,在将仁义礼孝放在首位的周朝,弑父之罪等于也是给自己判了死刑。
如果没有天降神兵,周平王和申侯,很快就会身首异处。不过历史就是如此奇特,除了军事战争,雷厉风行的外交手段同样可以左右一国的命运。
眼看勤王大军逼近镐京,申侯和周平王的脑袋搬家可以倒计时了,那么申侯到底用了什么外交手段,来化解火烧眉毛的危机呢?
我们来看看三大勤王之师,卫武公、晋文侯、郑国太子郑突,个个都是好战分子。
卫国,最早的时候是叫康国,周武王灭商,将弟弟康叔封在康国,爵位是伯爵。
随后商朝后裔武庚叛乱,在镇压叛乱的时候,康叔战功卓越,当时主政的周公旦,将武庚的地盘大多数封给了康叔,改赐卫氏,提升为侯爵,卫国得以开国。
卫国的领土多从商朝旧地继承,非常广袤。在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西周王朝在东方的方伯,统领东方各路诸侯。
此时的卫国国君卫武公,八十几岁耄耋之年,依然坚持亲自领兵前来勤王,以他的年龄,舟车劳顿下搞不好可是要客死他乡的,然而他还是亲自统领卫国三军前来勤王,究竟何故?
卫武公,四十多年前,杀死大哥篡位,这是他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形象暴力。
不过卫武公篡位之后,修康叔之政,兴办牧业,增修城垣,政通人和。卫武公的形象大有改变,他一度念出千古名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于是卫国进一步强大,卫国上下也无人去提卫武公那个弑兄的污点。
把卫国治理好了,卫武公受邀到西周镐京,当起了周厉王的卿士。不久后,镐京爆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被百姓赶到几百里之外,到死都没有回来。周厉王流亡的十四年间,周朝实际上没有天子,史称共和执政,实际上就是卫武公卫和执政。
在极其混乱的局面下,卫武公力挽狂澜,止住了民变,控制了局势,他的能力可不是浪得虚名。
周厉王死后,卫武公立周宣王为天子并辅佐之,周朝出现了“宣王中兴”的局面,这其中卫武公功不可没。
卫武公叱咤风云几十年,后来老了才离开镐京返回卫国,可他人老心不老,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眼看西周王朝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卫武公怎能作壁上观,这个时候的周王朝,也需要他这个德高望重四朝元老站出来说话。
再看第二位勤王的晋文侯。
晋国,始封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爵位为侯爵。以国土面积而论,晋国不算大国,晋国在西周时期的影响力也不是特别大,属于二、三流诸侯。
晋文侯二十岁的时候,他父亲过世,叔父篡位,身为太子,他只得带着弟弟晋成师逃往镐京。起初周宣王并不支持晋文侯回国争夺继承权,晋文侯只能含恨呆在镐京。
三年之后,周幽王即位,即位的第一年,便借西周大军与晋文侯,一举夺回国君之位。
可以想象,晋文侯对周幽王,那是一种什么感情,如今周幽王有难,他晋文侯岂能坐视不管。
第三路勤王的是郑国太子郑突。
郑国是个新兴的诸侯,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父,得到封地不久,爵位是伯爵。
郑桓公并不满足关中那一点弹丸之地,他与儿子郑突,先是在中原要挟东虢和郐国,从东虢和郐国获得了十座城邑。后来通过这个根据地,数年内不断扩张领土。
在“烽火戏诸侯”前,郑桓公在西周镐京担任卿士,辅佐周幽王,捞取政治资本;而太子郑突,则统领郑国军队不断扩张领土。
如今周幽王和郑桓公遭到犬戎和申国的围攻,太子郑突没有任何理由不救驾。(此时他还不知道父亲已经战死)
申侯和周平王,面对这三路来势汹汹的勤王之师,何去何从?
当三路大军逼近镐京,申侯派出的使臣也赶到勤王大军的军营,一场大谈判开始了。这场谈判的难点,在于申侯必须满足三路诸侯的需求,还不能搞偏袒,让三方都满意。
对于卫国,申侯开出的条件是:封公爵!
西周有两个姬姓公爵,虢国和虞国,虞国国力比较弱,虢国实力稍强,但是国土面积也并不是很大。卫国恰恰相反,地大物博,爵位却只是侯爵,若能名正言顺获得一个公爵,卫国好处多多。
首先,卫国的地位将大大提高。以往周天子邀请诸侯到镐京,在祭祀或者酒宴的时候,是按照爵位来安排座次的,能够排在前三位,面子上可完全不一样。(当初第四等子爵的楚国国君,居然被安排去灶房生火)
然后,作为东方的方伯,卫国太需要这个公爵了。因为东方还有齐、鲁等国也是侯爵,若卫国以公爵身份来号令诸侯,自然比之前的侯爵身份理直气壮多了。
而公爵身份,恰恰也是虢公鼓不能给的,若是给了等于削弱自己,而虢公鼓在拥立周携程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自然不会让主要功劳旁落给其他诸侯。
申侯的这个公爵条件,切中时弊,直接命中要害,卫武公若是不同意,即使灭了周平王,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卫国给了公爵,对于晋国,绝不能再侯爵升公爵,否则就不能体现卫武公升公爵的价值,卫武公说不定会翻脸。
申侯许诺晋文侯,一个有限开火权。就是给诸侯划定一个区域,在这个范围内,无论与谁作战,攻灭了谁,都代表正义。
有限开火权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当时西周王朝给齐国一个权力: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都是齐国可征讨范围。齐国正是利用这个有限开火权,对四周诸侯取得法理上的优势,然后逐步兼并扩张。
如今申侯给晋国开出的,是一个在河东地区的有限开火权。河东地区,土地平坦,诸侯密集,人口众多,若是能够统一河东,晋国将跨越到一流诸侯行列。
晋文侯与弟弟晋成师对视一笑,他欣然接受这个河东地区的有限开火权。后来晋国正是利用这个有限开火权,逐步统一河东地区,接着雄霸太行山,成为春秋霸主。
申侯基本是开了两张空头支票,自己什么也不用付出,就搞定两路勤王之师。可是对于郑国太子郑突,若不拿出点实质的内容出来,可不容易摆平。
太子郑突知道父亲郑桓公已经阵亡,失父的痛楚和为父报仇的情绪缠绕着他,何况申国与郑国本就存在地缘上的冲突,申侯要怎样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呢?
事实上申侯可没少费心,他首先是决定将女儿嫁给太子郑突,与郑国联姻,仇家变亲家。接下来的两个条件,可就更是实实在在的。
封郑突为辅佐周平王的卿士,就像郑桓公辅佐周幽王一样,恢复郑国的这个权力。
当然,最重磅的条件,是允许郑国调动周朝的军队进行征讨。动用周朝军队,以前也有过先例,但都是临时性质,若要长期持续征调周朝军队,还没有任何诸侯能享此殊荣。
实话讲这一点太具诱惑力,以至郑突可以放弃一切节操,忘记眼前的父仇,转而支持周平王。后来郑国正是频频起用东周的军队,才从十座小城开始扩张,迅速成为东周初年的大国,小霸中原。
卫武公和晋文侯,若不是看在郑突丧父的份上,绝对不可能允许这个承诺存在。
搞定三路姬姓勤王大军,还有一个周幽王的铁杆支持者秦开,申侯也开出了及其诱惑的条件:爵位+有限开火权。
只要秦人支持周平王,秦开可以立即得到伯爵的爵位!同时秦国获得岐山以西的有限开火权,申侯希望秦国去对付岐山以西的虢国。
申侯给卫国和秦国的好处,以爵位为主,那么周朝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爵位,为何如此值钱呢?
周朝的爵位提升,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像郑桓公虽然深得大哥周宣王厚爱,也只封了一个伯爵(第三等)。
我们将现代人的学历与当时的爵位对应起来,就能明白周人为何如此看重爵位了。
如果将诸侯的爵位比喻成现代的学历,那么我们不难看出,卫国由硕士到博士,秦国更是从小学直接升本科。
不割地,不赔钱,一通爵位封下来,申侯的这几个死敌,居然全都成了盟友!申侯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除了爵位,秦人还可以在岐山以西的土地上,无限开火!
关中岐山以西的土地,这时候还是虢国的领土,申侯将这里封给秦人,是希望秦人不遗余力去攻击周平王的敌人虢国。至于更西部高原上犬戎的领土,本就不是西周管辖范围。由于攻取这些地方也并不现实(虽然秦国后来真的攻占了这些地区),其他几个姬姓诸侯并不会眼红。
勤王诸侯虽然都与周平王合作了,但如果他们离开镐京,周平王能舒服地当天子吗?
恐怕不能,因为犬戎在镐京焚烧宫阙,大肆抢掠,镐京已经残破不堪,犬戎人还可能随时光顾关中,而关中东西两头都归那个立周携王的虢国所有,周平王绝对不安全。
镐京府库空虚,颓墙败栋,申侯决定将周王朝的都城东迁,给外甥找个平安而富足的地方。要说安全,四面都是敌人的关中,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周平王只有东迁,才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东迁,迁到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也不用过多计较,周朝本来就在中原设有洛邑这样的陪都。洛邑为天下之中,宫室规模与镐京相当,历任周天子常到洛邑,接受东方诸侯的朝贡和会盟。
迁都到洛邑,似乎就是周平王唯一的选择了,但是迁都这个事情,还得郑国、卫国、晋国和秦国这几路人马护送。因为周平王东迁,必经之地就是虢国,若没有强大的军队护送,无疑是羊入虎口。
申侯开始组织东迁的工作,殊不知镐京左有殽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而洛邑虽是天下之中,但其势平衍,且处于四战之地。所以周成王虽建两都,但是历任天子仍然驻扎镐京,以振天下之要,留东都洛邑只是以备一时之需。
申侯只顾眼前避难,弃镐京而迁洛邑,此后周王室衰弱而一蹶不振,申侯要负责任。
很快,东迁的大军就开拔了,九岁的周平王在卫国、郑国、晋国、秦国的护送下东迁。
护送大军到达很快就到达虢国境内,这回虢公鼓傻了眼,西进的勤王军这回变成了叛军的护送军,虢公鼓只恨自己政治经验不足。
崤山某处山峰,虢公鼓统领他的军队,眼看着周平王的大军浩浩荡荡通过。
虢公鼓颤抖的右手握着令旗,只要他一举起令旗,虢国军队就会杀向函谷,与护送大军奋力一战。
虢公鼓身旁一位将军催促道:“君上,莫失良机啊!”
虢公鼓身后一位老臣却劝阻道:“君上,骨肉相残不可为,且贼兵势大,若姬姓同室操戈,必然壮大了贼人。”
虢公鼓脸色难看,犹豫间周平王的大军已经全数通过函谷。
那领兵的将军叹息道:“君上,日后再无此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