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大臣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应该是长孙无忌和魏征,前者从李渊起兵就跟着李世民,协助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还极力促使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后者则是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从太子李建成的旧臣那里发现的明珠,二人成就一段君臣关系佳话。
我们单独的看两个人的履历,除了玄武门之变之前二人各为其主之外,其他时间应该是和平共处,但是我们把时间轴放长一点,从李渊一直看到李承乾,我们会发现长孙无忌和魏征的斗争从来没有结束。
二人的争斗是从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开始的,前面我们说过了,长孙无忌起兵时期就追随李世民左右,他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高士廉看李世民英武不凡,就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已经是比部郎中了,掌管赋税和俸禄等,虽然在朝廷任职,但是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天策府核心成员。此时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就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还没等李世民下手,李建成准备下手了,于是李世民提前动手,带着一干秦王府的大将,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被李渊立为太子。
再来看魏征辅佐的太子李建成这边,魏征归降大唐以后,李建成听说了魏征的贤明,就拜他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魏征为了报答李建成的知遇之恩,也是尽心尽力辅佐,魏征看李建成作为太子,战功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为太子的功绩簿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不可一世的李世民,李建成也有所行动,他建议李渊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秦王府,私下不得相见,而魏征也建议李建成早点下手,或者安排李世民出京,不然就是个定时炸弹,虽然史书没有讲李建成的反应是怎么样的,但是从结局来看,李建成是没有听的。
第一局比拼,长孙无忌完胜。
当然长孙无忌和魏征都是各为其主,私下没有任何的不合,本来魏征被李世民重用,二人也没有任何冲突,都尽心的辅佐李世民,但是没想到,太子之争又一次在二人身上上演。
李世民当皇帝以后,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最初的表现还不错,深的李世民的喜欢,但是随着李承乾年龄的增长,加上李承乾又患了足疾导致其腿瘸了,李承乾的性格大变,与李世民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李承乾表现不好,加上李泰争储,李承乾更加坐卧不安,而李世民对于自己这个儿子还是恨铁不成钢的,于是他就召集重臣辅佐太子,其中就有魏征,魏征被任命为太子太师,魏征作为太子太师,对于李承乾的行为肯定有所干预和指导,只不过依然没能扭转李承乾那颗扭曲的心,最后李承乾发动了政变,被李世民挫败,李建成被废为庶民。
太子已废,到了长孙无忌表演的时间,李承乾叛乱,李世民虽然心痛,但是还没有失去理智,他想立李治为太子,这样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住性命,但是需要大臣的支持,长孙无忌站出来力挺李治,李治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李世民期间也有犹豫,是否改立李恪为太子,是长孙无忌及时的阻止了李世民,李治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巧合的是长孙无忌也被封为太子太师。
第二局的比拼,虽然是李世民在主导,但是依然是长孙无忌完胜。
魏征和长孙无忌的两次比拼,他们辅佐的人是没法选择的,都是皇帝安排的,魏征两次落败,不能说魏征的能力不行,只能说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