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爱玲:你只看到她的孤寂 却不懂她的丰盈
2017年12月28日
来源: 妮妮的小屋
【字号: 】【打印

    01

    张爱玲,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四岁开始跟随姨奶奶接受私塾教育,八岁时,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十岁那年插班进入新式女校读小学六年级时,母亲为她改名张爱玲。

    这个看似出身名门的女孩,却因其父母不幸的婚姻,让人觉得这样的原生家庭,是张爱玲一生的悲剧。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清末大臣张佩纶与李鸿章长女的独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出生在这样声明显赫的家庭,本来应该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可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不思上进、性格暴烈还沉迷鸦片的公子哥,尽管父亲能够背诵大量的古文,可时过境迁,抑郁不得志的张志沂只能从各种不良嗜好中寻求人生安慰。

    一直具有进步思想的母亲无法忍受这样的丈夫,借着去英国留学的名义离开这个家,再次返回上海后曾经短暂的跟父亲复合,终觉得对方无可救药,在张爱玲10岁的时候,父母亲选择了离婚。

    张爱玲继续跟着父亲一起生活,虽然父亲只是一个长期躺在那里浑浑噩噩背古文、抽鸦片的男人,年纪轻轻便一脸老态,缺乏对张爱玲的关爱,这也就算了。

    后来父亲娶了民国总理孙宝琦的七女儿孙用蕃,这个36岁的大龄女子,一进这个家门,张爱玲厄运就开始了。

    为此,她和弟弟没少挨打,可是每次她反抗时,父亲都毫无原则地站在后母一方。

    这样的生活在张爱玲眼中变成“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的光景。

    后来一次与后母的争执后,张爱玲受到了父亲的一阵毒打,也许父亲看到此刻拥有反抗意识的女儿时,是想起离他远去的张爱玲母亲吧!所有的愤怒如暴风雨一般袭来,若不是忠心的何干替张爱玲挡了几下,那一次,张爱玲说不定要被活活打死。

    被毒打之后还被关了禁闭,后来何干悄悄带来母亲的口信告诉张爱玲:“知道张爱玲吃了不少苦,跟着自己可能没钱,生活上可能很苦。如果张爱玲选择跟她,可以过来。”

    就这样,张爱玲被何干悄悄放出,回到了其实也很陌生的母亲身边。

    长期的分开,在张爱玲眼中,母亲美丽动人、敢作敢当,可是真正生活在一起,才发现母亲也常常为柴米油盐而烦恼,各种烦恼让她对眼前这个饱经磨难的女儿没有太多的耐心,母女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为了不给母亲添乱,长期刻意的强烈克制,让张爱玲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个不爱说话甚至是不会说话的人。

    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在接人待物上张爱玲也显得胆怯懦弱,这让热情大方的母亲非常不满,一度,张爱玲还感觉到母亲对收留自己的懊丧,这也让张爱玲尤为痛苦。

    但母亲终究是爱她的,尽管经济上非常拮据,还是非常支持张爱玲去英国留学,看到张爱玲伏案苦读,母亲还从非常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为她聘请了老师专门补习数学。

    用心的张爱玲,不会让人失望,那年,她以远东第一名的成绩被伦敦大学录取。

    结果不巧二战爆发,前往英国的路被堵住了,张爱玲凭着这份傲人的成绩单,改入香港大学就读。

    因为战争还未抵达这里,这里成了文学青年的天堂,也是在这里,张爱玲的文学梦才被结结实实的滋养起来。

    香港大学的同学多是家境优越的公子小姐,比起他们,张爱玲的经济状况就差了太多。但她知道,这也是母亲竭尽所能的全部了。

    于是她拼命苦读,希望通过获得奖学金来为母亲减轻经济负担。看到母亲和姑姑来信时那么好的英文,张爱玲也暗暗努力,用尽一切业余时间学习英文,除了交流,她还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以后能像林语堂那样用英文写作。

    有了这个志向的张爱玲,写作功力大增。再次返回上海时,一进入文坛就成为一个传奇。

    被读者惊为天人,“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俨然成了这个时期,最为风光的女作家。

    02

    其实,不得不承认,张爱玲的写作才华与艺术鉴赏能力,就是少有的祖师爷赏饭。

    沉迷于古文的父亲,让她从小接触的私塾教育,为她打好了古典文学的底子。而她那向往自由、漂泊不定的母亲,让她接触了英文、绘画和音乐并把她送进了新式学堂,尤其是母亲对美的挑剔,让张爱玲的审美从小不俗。

    特别是和母亲同为新式女性的姑姑,是给了张爱玲一生爱最多的人。她也是张爱玲生命中的偶像,姑姑在那个年代就属于特立独行的女性,不仅出国留洋,回国后因为哥哥对张爱玲不好而与哥哥决裂,姑姑依靠自己工作自力更生,“自己赚钱真好”这个念头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

    在香港读书后期,战火纷飞,港大不得不提前结束学生们的学业。

    这时的张爱玲,选择了画画来平静自己的心,那段时期她的绘画水平被她誉为自己的黄金时期,甚至在此之后,她认为自己所写的所有小说,也不过是为这些重叠人像做“注解式传记”而已。

    为此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都不是非常传统,各个有个性,绝不会是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苍白无力,无病呻吟。

    她笔下描绘的生活总是瑰丽多彩,充满着诱人的魔力。

    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张爱玲,内心其实是非常笃定的。

    当年很多人攻击在战争年月,张爱玲从不用文字救国救民,而是在那里讲感情的小资小调,还喜欢绚烂无比的着装,简直是没有亡国危机意识。

    就连她昔日的文友潘柳黛,也公开写文讽刺挖苦她:“就这祖上身世也能叫贵族?无非就是太平洋里淹死一只鸡,上海能吃黄浦江的自来水,就说这和'喝鸡汤'一样。”

    张爱玲被人问起对潘柳黛的回应,只是淡淡的一句:“不认识这个人。”

    一辈子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的张爱玲就是这样从从容容过一生。

    至于那些说她“对服装的热爱有些过头”的人,也许根本就不懂得,这是一个正在最好年纪的女孩对自己人生的表达方式:“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

    她对服装的热爱是深入骨髓,以至于她向英文杂志投稿介绍中国服装的变迁,一万多字的文稿搭配几十幅自己手绘的图案,一下子就获得了杂志编辑的喜爱,很多外国读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是一个足够了解中国和关注历史而且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才能写出和研究出的东西。

    这么看来,那些说她根本不爱国的人,多少有点道德绑架的意思。

    看看那个时期她的文字,就可见到她内心的波澜: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她是少有的活得通透的人,她明白在看不清的时局和未来面前,个人的命运终究会淹没在时代的洪流里、所以她选择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少了一些对时局的揣摩和迎合。

    也正是这样的她,才会在24岁的时候,遇到胡兰成。

    这位比她大将近15岁的男子,用成熟男人的魅力和才华打动了佳人芳心,尽管胡兰成没有把最爱给张爱玲这位传奇的女子,但是张爱玲确是认认真真爱过的。

    以至于最后局势紧张中,因为胡兰成日伪汉奸的身份,张爱玲深受牵连,被各种熟悉不熟悉的人公开指责谩骂,但张爱玲始终一言不发,从不为自己辩解什么。

    直到发现胡兰成和她交往中一次次有了新欢,渐渐心灰意冷的张爱玲,还是等胡兰成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候,等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才写信与其提出了分手,还在信里寄去了她那段时期出售作品影视剧版权的30万收入。

    从这一点上来看,张爱玲确实是一个重情的人,即使别人伤害了自己,也不曾给予对方同样的伤害。

    但27岁的她,始终是一个活明白的人,她知道,胡兰成终究不会成为她感情的依靠。

    但是在这段关系里,张玲从来没有干过落井下石的事。

    后来她和导演桑弧的一段情还是不了了之了,毕竟,张爱玲那个时期的感情,已经为胡兰成掏空了,也许很难再爱上其他人吧。

    03

    当我们都觉得她不再可能爱上任何人时,36岁的她在胡适先生的推荐下,进入美国的麦克道威尔艺术营撰写英文小说期间,遇见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也是她人生感情的最终归宿——美国的剧作家赖雅。

    那时的赖雅已经65岁,36岁的她竟然与这位热情开朗的成熟男人一见钟情。

    现在看来,赖雅给予张爱玲的,不只是浪漫,更多的是一些来自心灵和灵魂的高度契合,让张爱玲的心再次复活,再次拥有了爱人的能力。

    几个月后,两个人小别分离时,张爱玲还坚持把自己的一部分存款拿出来强塞给赖雅,让经济拮据的赖雅非常感动。

    就在两个人小别分离的那个月,张爱玲竟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她写信告诉了赖雅。赖雅左思右想后,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收入都不佳,担心不能给张爱玲和孩子一个稳定的未来,但是他依然选择郑重向张爱玲求婚。

    最终两个人商定,两个人组建家庭,但颠沛流离地生活,收入也不稳定,终究没有能力和精力照顾新生命,张爱玲最后选择了放弃人生这唯一的一次可能当妈妈的机会,选择当好赖雅的妻子。

    从第一次见面到结婚这一天,两个人仅仅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却成为了彼此一生的陪伴。

    尤其是赖雅二度中风后,不仅写作没办法继续,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张爱玲默默地承担起照顾赖雅的重任。

    后来赖雅奇迹康复后,和张爱玲一起租了一间特别便宜的公寓,在贫穷的生活中享受着满满的爱。

    曾经在感情上受过伤,不愿意再进入家庭生活的赖雅,在善解人意才华横溢的张爱玲面前,享受到了这世间最纯粹的爱。

    以至于赖雅生前就执意要留下遗嘱,把自己所有的财产留给张爱玲,尽管不丰厚,但包含很多他和当时著名作家的书信往来,这是一个贫穷的丈夫,想把自己最好的一切给妻子的明证。

    想想也挺遗憾,这样一对相爱的人却终究没有能力养育属于自己的孩子。这个昔日穿着华丽服饰在上海滩名声显赫的传奇女子,却在母亲重病时买不起探望的机票,有了孩子也没有能力抚养,张爱玲一生这些遗憾也是令人唏嘘的。

    但也正是这样,他们之间的爱少了很多世俗的东西,在贫穷中反而显得那么诚挚。

    张爱玲47岁那年,赖雅因中风发作最终撒手人寰,张爱玲从此又一个人在世间行走了。

    但是在她心里,和赖雅一起生活过的十余年,已经够她余生来想念。在她此后的人生中,她一直对外称呼自己“赖雅夫人”。

    此时的张爱玲,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却有了大量经典作品的不断问世。

    75岁那年,她与赖雅去另一个世界团圆了。

    这个一生没有子女,感情坎坷,多年来独居生活的女人,在外人眼中这样的生活未免太孤独。

    但世人们大多看不懂她那份全力爱过后的心平气和,与内心一种真正的平静。但凡是人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她,多半都是对她的误解。

    一种真正源于她内心的丰盈,就像秋天的果实与静谧,多年前就被她写在自己《传奇》的序言里: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18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