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郝景芳:有关教育 我想写一篇反鸡汤的文章
2018年01月02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打印

    有关教育,近年来各种流派、新潮观念风起云涌,我也来说说我个人的几点想法。

    有关教育理念、公立还是私立、要不要学奥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孩子该学什么。

    — 1 —

    快乐教育是失败的吗?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正在苏州市调研。白天去了苏州工业园考察机器换人的进展,也和六家企业进行了座谈。有些事情,虽然一直知道,但是亲眼看到还是内心颇感唏嘘。

    调研看到的场景稍后再说,先讲一下,下午问企业的一个小问题:“你们觉得,目前招来的大学毕业生,有哪些职业素质你们比较看重,或者觉得目前仍有所欠缺?”

    企业回答:“现在的学生很多抗压能力太差,逆商不够,一点小挫折就受不了。目前我们开始招‘宽松一代’了,就是九几年出生的,从小快乐教育长大的一代了,预计未来逆商更差。”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快乐教育是失败的吗?我们不能让孩子尽量按照快乐的原则生活吗?

    问题并不在于快乐本身。快乐教育原则上也没错。问题在于,有一些快乐教育,只教给孩子随心所欲,没有教给孩子如何变得优秀。

    企业的批评实际上点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快乐教育并没有让孩子做好准备面对社会。或者换句话说,这些在现实企业中受挫的孩子,实际上很需求这份工作,他们并没有条件潇洒地拍拍屁股走人。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快乐就好”或者“随便做你喜欢的事”。真能做到这么随兴,不是家里大富大贵,就是天赋异禀卓然不凡。剩下的多数时候,当我们真的要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生存之道,我们要先获得一个立足的位置,然后才能逐渐一点点扩大自己的空间。

    一个孩子进入真实世界,首先需要做到这个世界认可的胜任,做到能够让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的优秀,然后才有空间和余地随心所欲。他需要学会优秀。

    那怎么办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必须要从小逼孩子头悬梁锥刺股吗?

    那也不是的。将快乐与学习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混淆了两种快乐:因为不受约束而感受到的快乐,以及因为自我满意而感受到的快乐。

    我们从小到大生活在太过严苛和控制的管束中,因而稍微放松就快乐得忘乎所以,就像小时候父母不在家一定要熬夜。因此对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彻底放纵几乎像是给自己的一种补偿:我想把我没享受过的自由都给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我们没有想过的是,这种无人看管的自由快乐,一般持续不了太久也就倦了。如果真的始终生活在这样的无所事事中,一个人很容易感觉到无聊,甚至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而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快乐,一种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因为自豪,因为实实在在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因为看到自己的成长而持续的快乐。那是一种武功高手般的骄傲,我练功升级,我打遍天下无敌手。

    孩子需要自由的快乐,也更需要自豪的快乐。很多时候,后者更令他们快乐。

    那我们能怎么做?告诉孩子先苦后甜,逼孩子小时候学习,以便长大感受到自豪的快乐?

    其实不是的。我们总是太低估孩子自身成长的力量。

    每个孩子身体里,与生俱来都带有对自己的自豪。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看见它,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保护起来,让它发芽。相信他自身的力量。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会学着相信自己,进而期许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以孩子的成长和优秀作为目标,那是肯定可以批评和管教的,但这种批评和管教不等于压抑和压制。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当你带着挑剔和嫌弃管教,内心的话语是:“这孩子怎么这么烦人?”“这孩子故意给我添乱。”“这孩子天生脾气太差,得管。”

    而如果带着相信和期许管教,内心的话语是:“不行,你完全能比这做得更好。”“你只是偶尔这样,我相信你能更好。”“你这么棒,再做到这点,你就更棒了。”

    父母所有的内心态度,孩子都是能感受到的。他们会按照父母心中的潜台词生长。

    实际上,孩子最恋恋不忘的成长的引路人,不是那个对他撒手不管的人,而是那个发自内心认可他的人。

    完全撒手不管的状态,孩子感受不到自己被信任;永远说“你喜欢就好”,潜台词就是“我也不期望你能做好”。

    然而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许,期待他人认可自己的天赋,期待看到自己的进步,期待在挫折与困境中有人能锲而不舍地说“别放弃,你可以的,你就差一点点了”。

    一旦孩子感受过被人信任和自我进步的喜悦,那么他将不会把努力当作快乐的敌人,因为他能感受自己的内在生命在生长。那是他未来抵抗困境、破茧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长久的快乐源泉。

    这是我想说的反鸡汤第一条:放手不管不等于快乐教育。快乐教育需要能让孩子找到不断超越自己的路。

    — 2 —

    公立教育是洪水猛兽?

    我们在长大后想要躲避的第二个洪水猛兽,是公立教育。

    就像想要抛弃一切管教一样,我们有了小孩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可不要让孩子再进公立学校了,教育太僵化了,我不希望孩子学傻了。

    于是出路就是早早送国际学校,或者考最好的新兴私立学校,为创新教学法欢欣雀跃。感觉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变成一块石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么多年公立教育学习,你自己真的学傻了吗?如果真的学傻了,现在又哪有这种主动为孩子选择其他学校的想法?

    事实上,在大学和工作这么多年,我就没见过一个学傻了的人。确实有沉默内向的,有不善交际的,有过于耿直的,有循规蹈矩的,有适应能力不强的,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其个人理由和偏好,不善言辞可能是善于观察,也不等于学傻了。

    随着我们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纯熟地在社会里摸爬滚打,我们见到的油嘴滑舌和老谋深算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也越来越变成老油条,却没有问过:都是从小公立教育长大的,谁是那个学傻了的人呢?

    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像害怕洪水猛兽一样害怕公立教育。公立教育至今仍有太整齐、太僵化、太保守的种种弊端,这都没错,但我们要相信的是孩子的内心:在今天这样信息化的时代,即使学校再统一僵化保守,孩子的头脑也没那么容易变傻。

    让人头脑简单被禁锢的唯一理由,是眼界太狭窄。如果一直缺乏外界信息,如果接收到的教育就是唯一的信息来源,那确实可能头脑太单一僵化了。然而,只要让孩子打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五花八门的意见,他们的心自然就是灵活的。

    父母能做什么呢?与其因为焦虑而逃避公立教育,还不如多让孩子看几本书,告诉他: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有人这样讲,有人那样讲,老师和学校是一种讲法,但世上还有别的讲法,等你长大了,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经常过高估计学校教育的作用,低估孩子自己的力量。

    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自己摸索着长大的。同样的学校,每个孩子的成长路径都不一样。与其超越自己能力范围想给孩子选择完美环境,真的不如让孩子自己拥有强健的成长之躯。

    那如何拥有呢?也很简单。多让孩子看书,天南海北无拘无束地看书。看书的投资最低,而获得的回报都是长在自己心里的。如果孩子心里有世界各地,那么无论在哪儿上学都是国际教育。

    这是我想说的反鸡汤第二条:没必要对体制外学校盲目跟风。想让孩子自由思维,与其全依赖学校,不如直接培养孩子。

    — 3 —

    未来时代还需要学数学吗?

    上传统公立学校,至少有一点还是不错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数学能打下较稳妥的基础。

    曾经和一个以色列人聊天,他说他们国家上学非常放羊,下午都不上课,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果这种制度下,那种非常彪悍、智力过人的孩子得到最好发展,自学自主,长大之后常常出现杰出人物;但是资质弱一点的孩子普遍放弃了,基础很薄弱,长大之后的知识素养比平庸还要差一点。

    中国教育的利弊刚好相反:没有给超常孩子自由成长空间,但是能确保大众一般扎实基础。传统的公立教育按部就班,要求严格,经过小学到中学多年的练习,数学基础基本上还是打得比较好。

    数学学习真的重要吗?未来时代还需要学数学吗?

    最近有时候听到一些误导性的说法,例如未来机器人都比人聪明,人都不用学理科了,所有人都学习哲学和艺术。这真的是误导。且不说很多人的哲学和艺术可能更不如机器人,就说数学,如果真的不好好学数学,弊端是长远的。

    这就好比当初发明计算器之后,计算器算数已经比人快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算数?如果当初真的有人因为计算器而放弃学数学,那么现在基本上属于半文盲状态吧,去银行人家说个复利都听不懂。

    为什么要要学数学?数学不只是让机器算算数这么简单,数学塑造的是我们头脑中看事物的方式。

    数学真正影响的是我们的大脑。数学是世界的秩序,缺少数学感知的人看事物是乱糟糟一片,数学好的人看同样的事物,就是结构、数量和路径。这就是大局观和策略的来源。我就没见过数学真正好的人后来发展不好的。

    我们需要数学,它是让我们获得高层次认知的台阶。越是人工智能时代突飞猛进,越需要数学思维好的人,进入各个领域的创新过程。

    那我们需要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上学而思吗?

    我不清楚小学的状况,但我个人觉得幼儿园不必要。幼儿阶段的孩子数学启蒙很重要,但不需要用上课的方式,甚至上课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

    幼儿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数感,简单说就是数形对应。

    把声音的数、书写的数、物体的数量和物体的顺序,四种数的概念对应起来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抽象关系建立,加减法反而是水到渠成的。此外重要的是头脑中的空间想象力,就是头脑对图形各方向的操作,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最好。

    幼儿的学习特征是浸润的,最好也让他们有一种“数学属于天地,数学属于生活”的感觉,而不是仅仅把数学当作答题卡上的算式。唯有这样的学习,将来才能触类旁通。

    这是我想说的反鸡汤第三条:数学学习在任何时代都需要重视。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抽象思维能力,一旦掌握受益终生。

    — 4 —

    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

    说到人工智能时代,既然说起数学学习不能丢,那其他还有什么学习是重要的?

    说到这里,就再说回今天的调研。我们到了一家电子零配件加工厂车间参观。他们自前年开始机器换人,买一台日本生产的设备25万元,使用十年,可以替3-4个工人工作,每个工人每年成本8万。即使算上维护费用,不到两年也已经回本。自动运行的机械臂不知疲倦地工作,效率提升了,良品率也大大提升。

    据工厂副总讲,他们这两年已经减少了三四千人雇佣,预测再过5年,现在的2/3人员应该都不需要了,智能管理系统让他们连管理岗都可以缩减。

    在和另外两家更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座谈的过程中,他们也表示确实有机器取代工人,但是有很多其他岗位并不会缩减。原因是:目前AI确实能替换不少简单重复性工作,但除非一个人的工作只有这种简单重复性的部分,才会被裁掉,否则对于多数复合型职位,只是他平时工作里的体力活被替换了,他可以专心去做更复杂的工作。系统越高级,很多工作越复杂。

    企业谈到,未来几年研发设计岗位会大量扩张。当我们问到有关创新与研发的部分,一家企业讲:实际上创新研发更多是积累,是要在企业中熟悉整个技术过程和研发过程,靠经验积累,逐渐浸润技术开发的文化,最终推陈出新,不是靠灵机一动的拍脑袋。

    这是工程研发非常典型的传承过程,现在在科研中也越来越多遵循这种浸润与传承。这和我们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提到创造力的过程并不一致,有的时候当人说起创造力,往往想到的是“突发奇想的能力”,还会觉得知识学多了人会受束缚,不要学比较好。这是一种误解。

    如果一个人学了知识之后缺乏创造力,那不是知识的错,只是这个人没学好。

    真正的创造力是在丰富知识基础上的灵活思维,肚子里没货,创意也只是胡思乱想。创造力是知识峰顶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

    所以如果问我什么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孩子最必要的素质,我会说:宽阔的知识基础,灵活的思维能力。

    为什么要宽阔的知识基础?因为只有基础宽,选择余地才会大。未来发展变化太快,孩子的一生中面临不断的转向,如果知识基础就太狭窄,又怎样在新领域保持学习能力?未来的所以人工智能都是专家,人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复合型通识能力。

    为什么要灵活的思维能力?因为知识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拿知识能做的事都是不一样的。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谁能把知识做出不一样的加工,将是决定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创造力是成败关键,而它就是对丰厚知识的灵活思考。

    这就是反鸡汤第四条: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知识。任何时代都需要知识丰厚,人工智能时代更如此,只是未来更需要在知识基础上灵活地推陈出新。

    简而言之,我今天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学习重要,未来学习更重要。

    我每每看到“孩子不需要好好学习”之类的鸡汤言论,都觉得误人子弟。“学习好可能反而不幸福”,是这样吗?我认识的学业顶尖的人,现在家庭事业生活多半都挺幸福。

    我心中的快乐教育,不是“我不管你,你快乐就好”,而是能用快乐的方式学习,让学习和不断超越自己成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有自我超越的心愿,自律都不是问题。

    我头脑中的理想父母,是不打不骂、鼓励孩子的温暖父母,但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和期待。没有要求和期待,孩子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

    父母在孩子人生最初的岁月里,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之路,引导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知识,熟悉这个世界的符号。要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理解,在每一个小的结点都给予热情的鼓励,让孩子渐渐为自我感到骄傲,为接纳新知识而感到跃跃欲试。到这个时候,走入学习之门,只会是一场令人兴奋的探险远征。

    说到底,人类文明在向未来远征。文明顶点从来不等所有人跟上,只是自顾自突破。谁能跟得上着远征的速度,谁就能在下一个时代分享航海的收获。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19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