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门诊咨询的各种案例,心理专家对家长所反映的青春期孩子一些异常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1. 迷恋网游、手机:家长李女士说,12岁的女儿特别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和同学在网上聊天,每天都想玩游戏,寒假更是天天玩,一玩几个小时,不喊就不停止,还拒绝户外活动。
心理学解读:通过手机和同学朋友交流获得人际支持,网游中的各种奖励和升级机制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感不足,游戏打斗释放攻击性,相比现实生活更容易获得控制感。
建议:相当部分迷恋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所在家庭存在各类问题,并且孩子在家庭中缺乏话语权。网络游戏成了孩子逃避家庭困境的渠道。家长应经营好家庭关系,给孩子提供多元的娱乐方式,尊重孩子的话语权。
2. 早恋、过早发生性行为:每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背后,都是担心早恋甚至过早性行为的家长,有的家长甚至不肯让女孩留长发,不买漂亮衣服。
心理学解读:家庭中关爱不足,孩子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来证明自己长大了。
建议: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科学巧妙进行性教育。
3. 打架、旷课:初中高中男生打架行为常发生,旷课发生频率也很高,有的长期旷课的孩子最终发展为抑郁症。
心理学解读:释放内心压抑,逃避学习压力,吸引父母的共同关注,有的孩子甚至以旷课来挽救父母婚姻。
建议:处理好家庭关系,与老师沟通教育问题,尽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为孩子减压。
4. 过度索要财物:有的青春期孩子经常向家长要钱,一两百都不能满足需要。
心理学解读:索要关爱,缺乏规则感,同学攀比等。
建议:不能予取予求,也不能一概不给,要区分钱的用途,合理的花费应该给孩子。
别再给孩子说“你是爸妈全部的希望”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更应该注意“修炼”,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儿不能做。
1.“你是爸妈全部的希望,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将生活意义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容易造成孩子的压力过大,并且也容易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2.“爸爸妈妈吃这么大的苦可都是为了你呀”
很多家长喜欢进行反复的“感恩教育”,说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在某种方面传递了焦虑,可能让孩子难以承载,引起孩子的排斥。
3.“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现在还有一些家长相信只有体罚才能管教好孩子,但体罚前是否应该思考体罚得是否理性有度?是否在打骂中发泄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愤怒?对于孩子,打骂可能只是起到一时的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反作用。
3.偷看日记,频繁闯入卧室等
父母过于焦虑,偷看日记,闯入卧室等行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4.忙于工作,忽视家庭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渴望独立,但也仍然需要父母合适的关心,没有足够的陪伴,亲子关系不够稳固,家长难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发现问题也难以和孩子有效沟通。
孩子逆反并不是错
家住西安市高新路的王女士最近很苦恼,儿子今年14岁,上初三,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还顶嘴,特别逆反。
经常有来咨询的家长说孩子不听话,逆反,但这是父母视角的话语,这些词语本身就表明了成人的话语权大于孩子。逆反并不一定是缺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比父母更优秀,过比父母更好的生活,某种意义上,也有逆反的味道。父母如果可以提供宽容的家庭氛围,孩子长大后也更能创新,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完全顺从父母,从来不敢提出并坚持个人看法的孩子,获得事业成功可能性也会小一些。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成长有两个反抗期,两三岁的孩子学会说不的时候标志着第一反抗期的到来,第二反抗期则为12-15岁,此阶段的孩子在寻求自主意识,追求独立人格,此阶段的叛逆,也可认为是孩子正在努力走向成熟。
建议大家做“差不多好”的家长,经营家庭关系,保持家庭氛围安全、温馨、好玩;尊重孩子主体,尊重私人空间,倾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