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伪造巨额存单揽铁路工程 他有才无德下场惨
2018年01月11日
来源: 瞭望智库
【字号: 】【打印

    乱世出英豪。乱世也出骗子。

    在山河凋零的晚清,享誉世界的中国近代第一通才、大作家刘鹗也当了回“大骗子”。

    他虚构了一张1000万两银子的“存款证明”,想承揽一条1214公里的铁路。

    结果,他遇到了更老练的对手,被对方玩得团团转……

    1、低分高能也当官

    提起这个人,人们并不陌生。

    刘鹗,江苏镇江人,字铁云、号老残。他是近代著名的小说家,其代表作《老残游记》,被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问世至今的一个世纪里印行的中文版本有180多种。

    不仅如此,这部小说还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8种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其中,仅日译本就有10多个版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它列为世界名著之一,其国际影响可见一斑。

    除文学外,刘鹗还纵览百家,对文字、数学、医学、水利、算学都有研究:他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所撰《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专著,历来备受中国古文字学界的推崇。

    他还精通音律,是广陵琴派的传人,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大名琴中,唐琴“九霄环佩”就是他的藏品。

    然而,这位近代以来举世罕见的通才、奇才却不擅长考试——别人“高分低能”,他是“高能低分”,连考了两次科举,都落榜了。

    科场不行,仕途就走不通了。于是,他选择行医,后来又去做生意。

    直到31岁,刘鹗的仕途似乎出现了转机。

    1888年(光绪十四年),刘鹗给河南巡抚吴大澄作幕僚,后来又转到山东巡抚张曜作那里继续作幕僚。

    1895年,38岁的刘鹗因为在黄河治理工程中成绩突出被保荐到总理衙门,以知府衔任用。

    清代的知府相当于市长,刘鹗在总理衙门任职,享受着司局级待遇。

    清政府总理衙门不仅管外交,还负责洋务、军备等重大国务,地位显赫,刘鹗在此任职期间积累了重要的人脉资源。并且,刘鹗的父亲刘成忠与当时的直隶总督、后来当了总理衙门大臣的王文韶、吏部尚书李鸿藻等高官是同年进士,有同窗之谊,关系非常密切。

    这些都是刘鹗的“硬关系”。

    照理说,没经过科举这一关而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凭借家里背景和自己能力,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刘司长应该感到庆幸和满足。

    但是,刘司长显然不是俗人——他更喜欢商场。而且,他还喜欢交朋友,交外国“朋友”,关系好到为外商争取筑路权而积极奔走。

    2、重点工程再上马

    1895年前后,刘鹗一边在总理衙门上班一边暗中给外国公司办事。

    有一次,他探听到一个重要信息:一度被搁置的卢汉铁路建设项目又要启动了。

    卢汉铁路北起北京卢沟桥,南至汉口,设计全长1214公里。在当时的中国,这绝对是一项“超级工程”!

    早在1889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就上奏朝廷,建议修建卢汉铁路。他认为,此路对民生、军事都有重大意义。

    朝廷批准了张总督的折子,计划南北分段修筑,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

    为修这条铁路,朝廷专门调来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没想到,这条铁路烧钱太猛,只修建了约100公里,就因资金短缺而被迫停工。

    张之洞到汉口上任后,看到后续资金遥遥无期,干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投资相对较小、见效更快的项目上,卢汉铁路工程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这一战极大刺激了中国人,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应以蠲除痼疾,力行实政为先”。

    1895年7月,清政府谕令总理衙门:“兴修铁路为方今切要之图,亟应举办。”

    在这种情况下,被搁置的卢汉铁路项目又重新启动了,仍分南北段建设,分别由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具体负责。

    光绪皇帝谕令:“卢汉一路,限以三年必成。”

    决心很大,但问题也很大。

    还是老问题:没钱。

    为修卢汉铁路,张之洞曾反复向清政府争取过,朝廷在异常艰难的财政预算里每年拨款200万两白银作为工程款。

    然而,这笔钱还没拨下来,就被人盯上了。

    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俄患日亟”,奏请先在东北修筑关东铁路。

    于是,专款就这样被挪用了。

    3、全国铁路大招标

    那么,卢汉铁路怎么办?

    清政府办洋务,主要有两种形式:官办官营和官督商办。

    铁路是重大基础性建设项目,不仅事关经济,也关乎国家战略安全,所以一直主张官办官营。

    虽然大清朝的国库里没银子,但是皇帝可以拿政策“抵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6日,清政府谕令,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工程“大招标”:

    至由卢沟南抵汉口干路一条,道里较长,经费亦巨,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如有成效可观,必当加以奖励。

    允许商办铁路,这是一项重大的政策性突破。

    当然,朝廷也定了一道门坎:有能力就拿出1000万两银子,否则免谈。

    要知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勉勉强强只有1亿两,这笔钱相当于全国年财政收入的1/10!

    虽然门坎奇高,但是,朝廷表示对这项工程“官不与闻”,等于给了商家最大的自主权,自然勾起了众多投资者的兴趣。

    经过初选,基本上能符合条件的就4家:广东道员许应锵、广东商人方培垚、国子监学生吕庆麟以及我们的大作家刘鹗。

    这四个人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有实力:集股1000万两没有问题!

    事关重大,清政府不敢轻信——万一建到一半资金链又断了就难看了。

    不仅如此,大臣们认为:铁路商办可以集内资,但是万万万不能集洋股、借洋款,免得中国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被洋人操纵。即使有1000万两银子,也要仔细审查有没有外资混在里面。

    所以,必须得“验资”。

    随后,清政府将“验资”的重任交给了王文韶和张之洞。

    4、姜,还是老的辣!

    其实,刘鹗所谓的“1000万两银子”,只是上海履祥洋行开具的一份的“存款证明”。

    清政府没有金融监管方面的法规和体制,洋行开出这么一张纸很容易,也不必为此行为担负任何风险。

    因此,刘鹗是不是真的有1000万两白银存在洋行里,不好说。

    退一步说,即便真的有,也无法分辨其中有没有洋款。

    弄清楚情况,刘鹗是既高兴又担心。

    高兴的是,王文韶是自己老爸的“老关系”、“硬关系”,而且,他跟王文韶的侄子王稚夔交往更为密切,王总督必定会为自己争取。

    担心的是,张之洞这个人不太好对付,在反对集洋股的人里数他最坚决。

    刘鹗连忙赶到天津找王文韶。

    在官场上,王文韶素以“为人透亮圆到”著称,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其言甚滑”,是个十足的“老油条”。

    刘鹗虽是“关系户”,但他也不愿意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上直接为他背书,风险太大。

    于是,王文韶让刘鹗去汉口找张之洞,言下之意,如果张之洞没意见,他就没意见。

    刘鹗不知道的是,王文韶私下里给张之洞写了封信,先说应标的这4个人里“许、方、吕三人皆有洋东在其身后,洋东皆觎办铁路之人”,后又说刘鹗也“渺茫”——这个人能不能靠得住也不好说。

    他倒是没有否决刘鹗,不过先把自己摘了个干净——以后出了啥事都跟我无关。

    直隶海关监督盛宣怀对卢汉铁路也很上心,他曾向王文韶询问刘鹗的情况,王文韶更是干脆,直接表示“不知其人”,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

   1 2 下一页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24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