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司马懿视此人为最大劲敌 最终跟他同归于尽
2018年01月12日
来源: 文史宴
【字号: 】【打印

    《军师联盟》剧中,王凌简直被司马懿当猴耍,但真实历史上,王凌绝非不堪一击,而是司马懿最强劲的对手,本文讲述王凌与司马懿的巅峰决战。本文节选自大司马正在撰写的《魏晋南北朝史》中的一节,此书吸收了国内、欧美、日本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大量最新研究成果,将来会在文史宴连载。此节部分观点参考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鹫山宗渡《汉魏并州党》。

    魏国名士的三大门派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叔叔就是汉末大名鼎鼎的司徒王允。王允不但身为名儒,而且用计谋玩死了董卓,为天下立下大功,可惜后来对董卓旧部处置失当,被他们攻陷长安,杀了满门,只有侄子王晨、王凌翻墙逃得性命。

    王凌虽然二十岁就全家死绝,前途却并不灰暗。因为他出身于一等家族,而且老家并州(大致等同今山西省)还有一个名士群体,可以帮他们王家东山再起。

    汉末的名士形成了若干派系,最著名的是河南的颍川派、河北的北海派,但还有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并州派。并州派的领袖是汉末大名士郭泰郭林宗,与河南名士领袖许子将(名许劭,字子将,以字行)、河北名士领袖孔融相比毫不逊色。

    三派名士的作风很不一样。

    颍川派名士如荀彧、郭嘉等生长于东汉以来文化最发达的河南腹地,以计谋著称;北海派名士如崔琰、王修等深受燕赵慷慨悲歌之风与山东郑学(大儒郑玄融会今古文经学开创的新学派)的影响,以气节闻名;并州派名士如郭淮、贾逵等久处与匈奴、鲜卑对抗的前线,以武略见长。

    并州毕竟地处边陲,经济不及中原、河北发达,儒学水平也相对落后。并州派虽然也有个别顶级名士,但大部分都是历史系毕业的二等家族,主要活跃在军事方面,地位不及颍川派、北海派名士。

    王凌就是并州派的大佬,虽然他自己的儒学水平不足以卓然成家,但凭借叔父王允的威望,隐然已有领袖并州的味道。

    司马懿或者说河内司马氏跟并州派也关系匪浅。

    汉末,河内地处关东诸侯与董卓交战的前线,太原受到匈奴的抄掠,河内、太原的名士往往到山西南部的河东避难,大家在河东同城交友,打得火热,迅速形成了名士大联盟。

    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就是通过与王凌、贾逵拉关系,加入并州派,获得了名士认证资格。司马懿在仕途上也得到并州派很大帮助,出任顾命大臣是出自并州派孙资的推荐,遥控关陇军权则是通过并州派的郭淮来实现。

    司马懿是王凌看着长大的

    王凌历任兖州、青州、豫州、扬州刺史,根据各州不同的情况,施政得宜,官声极佳。他虽然出身儒门,同时又深通兵法,曾经与曹操一起注解《孙子兵法》,在对吴战争中也表现出色,可谓文武双全。

    公元222年,曹丕三路伐吴,曹休率东路军攻洞口(今安徽和县),王凌与张辽、臧霸等宿将同为东路军大将。夜间,吴军的大批船只被风刮到北岸,王凌等督军奋战,吴军的东路军全线溃散,要不是救援的船只来得及时,几乎全军覆没。

    228年,东吴派周鲂(fǎng)诈降,引诱曹休接应,试图诱歼魏军东线主力。曹休率十万大军接应周鲂,知道中计之后依然自恃兵多,继续前进,在石亭(今安徽潜山)大败于东吴名将陆逊之手,又是王凌力战突围,保住了魏军主力。

    241年,东吴名将全琮(cóng)趁魏军换防,率军数万毁坏魏国芍陂屯田,王凌此时已升任东区主帅,率扬州刺史孙礼等大战连日,战况极其惨烈,最终大败全琮,因另一路吴军救应,全琮才能全身而退。

    综合来看,王凌在东线的对吴战绩,与司马懿的对蜀战绩相比也不遑多让,只是升迁比司马懿要慢,当主帅比司马懿要晚,统帅大兵团作战比司马懿要少。后来王凌顶替了四朝元老满宠,出任征东将军,成为魏军东线主帅,与曾经的西线主帅司马懿势力相当。

    王凌的四个儿子也十分出色,完爆司马懿的儿子。长子王广是新锐玄学家,在官二代里面声誉极高,胜过王凌;次子王飞枭、三子王金虎骁勇善战;四子王明山名誉最高,多才多艺,是知名书法家,而且猿臂善射,可谓文武双全。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也有四个比较成才,但是这时只有长子司马师通过跟何晏、夏侯玄拉关系,在官二代圈子里混出了名堂;次子司马昭都还没多少名气;五子司马伷(zhòu)、七子司马骏更是二十岁左右的新手,没什么人注意。

    王凌与司马懿派系相同,升迁方式相似,军事才能相似,阶级认同相似,连子女培养都相似,相似度如此之高,简直可以说是司马懿第二。

    王凌与司马懿轨迹相同

    在并州派内部,王凌也可以与司马懿分庭抗礼。

    魏国建立后,并州派名士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大量在军中任职,到这时许多人都成为军方要员,比如郭淮、王昶等人,他们在仕途上多数得到过司马懿的提携,但跟王凌的关系却比跟司马懿要亲近得多。

    刚当上西区关陇主帅的郭淮郭大明白,虽然长期是司马懿的属下,又是被司马懿提的主帅,但他跟王凌是太原郡的同乡,更是王凌的妹夫。

    南区荆州主帅王昶,虽是司马懿的门生故吏,也是被司马懿提的主帅,但他出身太原晋阳王氏,与王凌属于远亲,从小把王凌当哥哥看待。

    王昶的得力助手、荆州刺史王基不是并州派,是青州人。王基虽也是司马懿的门生故吏,也被司马懿提为刺史,但他出身孤苦,是王凌把他引进仕途并加以重用,两人在青州配合默契,青州大治,传为佳话,肯定也更亲近王凌。

    此外,兖州刺史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与司马懿没有渊源。王凌与令狐愚联手,足以成为魏国东部的绝对主宰。

    也就是说,司马懿官运亨通,利用职务之便封官许愿,大肆拉拢并州派名士;王凌则凭借叔父王允诛杀董卓带来的家族威望,以及他自己超强的人格魅力,与司马懿斗了个旗鼓相当,司马懿并没能成为并州派的领袖。

    王凌出任征东将军,掌控东部防线,是在同门派的司马懿的支持下,才得偿所愿。

    曹爽对此很不满意,王凌、司马懿同为并州派名宿,分别掌握了魏国最重要的东、西两个防区,要是联手搞事,哪怕自己手上有魏国中军,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曹爽一面借伐蜀来夺取司马懿的基本盘,一面安排文钦和诸葛诞来牵制王凌。文钦是曹爽的老乡和亲信,被任命为庐江太守;诸葛诞是诸葛亮的堂弟,他虽是王凌的儿女亲家,但更是浮华党党员,跟何晏他们走得近,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可见在曹爽心目中,也是把王凌当成司马懿一样来对付的。

    当司马懿和王凌一起反对曹爽时,两人不论从朝廷大臣还是并州派的角度来看都是亲密盟友,司马懿还要帮王凌当上东区主帅;但当司马懿要谋朝篡位,安插私人时,跟司马懿基本盘重叠的王凌就成了障碍,因为司马懿重用并州派有可能是替王凌作嫁,这是司马懿绝对不能忍的。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司马懿知道,王凌也知道。

    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立白马王曹彪为帝,但因令狐愚病死而拖延,导致事机泄露,但王凌并不知道事泄,嘉平三年(251年)春天,他找到了起事的机会。

    东吴孙权晚年猜忌之心特重,残杀大批忠臣良将,连擎天之柱陆逊都没能幸免。孙权害怕魏军趁虚进攻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有一条长江挡着还不放心,还派兵决了涂水(今滁河),人为制造泛滥区,阻碍魏军行军,王凌借口整军伐吴,准备起事,同时请新任兖州刺史黄华一统起兵,被黄华告发。

    这时司马懿已经七十二岁,快死了,而王凌比他大了八岁却还活蹦乱跳,一点要死的意思都没有。只要司马懿一死,司马师在并州派内的威望完全无法与王凌相比,那么司马懿提拔的并州派大员郭淮、王昶、王基等人就会被王凌全盘接收,司马懿辛苦装中风、搞政变、树私党就变成了替人作嫁。

    而且他现在也跟曹叡当初一样,是马上要死,却硬挺着不死来打的,打着打着可能就死了,大军突然没了主帅肯定非常不妙。就算他能一直挺着不死,战局一旦旷日持久,南区主帅王昶、西区主帅郭淮跟王凌更亲,完全有可能响应王凌,那样他就会被天下之兵围攻,胜算也十分渺茫。

    所以这个时候不能给王凌反应时间,必须防止他孤注一掷,起兵对抗。

    司马懿一面封锁消息,率领中军向淮南急行军,而且走的迅捷的水路;一面给王凌赦免书,保证赦他无罪,又把王凌的长子王广带在军中,忽悠或者逼迫他写信,说司马懿没有恶意,劝王凌不必担心。

    王凌肯定忘记了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他犹豫了起来,错过了裹挟将士们起兵的最佳时间。等他回过神来,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到了百尺堰(今河南沈丘),离他的大本营寿春(今安徽寿县)只有几天的行程,起兵已经来不及了。

    魏国的天下就在这几天里跟他擦肩而过。

    王凌又忘记了司马懿诈病赚曹爽,他仗着有司马懿的赦免书,给司马懿写信表示感谢,归还官印、节钺,把自己绑了,在水边谢罪。

    司马懿计擒王凌

    司马懿把淮南权力接受妥当后,逼王凌自杀,然后夷灭了他三族,让司马家族坐上了并州派首领的位置,使得并州派在魏晋嬗代中为司马氏所用,而司马懿不久也梦见贾逵、王凌索命,就此病死,可以说与王凌同归于尽。

    并州派的名士得到司马氏扶持,太原王氏(王浑、王济)、太原郭氏(郭槐、郭彰)、河东裴氏(裴秀、裴頠)、河东卫氏(卫瓘)、平阳贾氏(贾充)等家族成批量的在晋朝获得了高位,影响了西晋政局。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25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