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杨贵妃生于公元719年,他们相遇之时年龄相差18岁。年龄相差如此之大,关系虽有暧昧,但如同现代小姑娘对老腊肉的迷恋一样,杨贵妃对李白或许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仰慕他的才情,而李白面对一个正值豆蔻年华、貌美如花的少女,面对她婀娜的舞姿与谱曲的才情,欣赏之余产生一丝喜欢也无可厚非。才子与佳人相遇,相互倾心,彼此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李白要贵妃近身磨墨,贵妃也要李白为她作诗等。可最终他们还是因身份的悬殊,只能隔岸相望。
自古才子多风流,何况李白还不是一般的才子,在一个月下赏牡丹的夜里,李白放情豪饮,醉酒之间,李白为杨贵妃写下了三首《清平调》,感情浓烈真挚——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有人说,李白的这首《清平调》只是因为奉命行事而作,可如果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李白的傲骨,怎可能为了一个贵妃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以彩云、鲜花、带露的牡丹等来形容贵妃的花容月貌、美若天仙之外,李白的确有借诗传情之嫌,在向贵妃传达他爱慕她的信息;又怎么会写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名花艳,美人艳,人映花,花衬人,是多么地俏丽和谐,常常博得风流的君王,含笑顾盼,举步流连。人影花影两相辉,纵有无穷的春恨,也会自然地烟消云散。他在想什么?他在夸什么?他又在恨什么呢?
李白的真性情,喜欢就是喜欢,毫不掩饰,而且自古“酒后吐真言”,李白在醉酒之际所做的诗篇未尝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不可能没有一点点心动,也不可能没有刻骨铭心的暗恋,只是君臣之别,只是相见无缘。
这首诗被唐玄宗大为称赞,而杨贵妃也读懂了其中含义,甚是开心,日后也时时吟唱这三首《清平调》,也就是在这一天,唐玄宗命李白写诗,而李白要求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在李白以后的人生里,没有哪一夜比这一夜更为纵情潇洒。
但或许是唐玄宗嫉妒李白的才能,亦或是窥出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他采用“赐金放还”的办法,将李白逐出宫外。而李白在目睹了当权者只顾追求享乐,奸臣当道,贤能受屈的现状后,毅然选择离开长安,李白离开长安后,重新过起漂泊不定的生活,长期漫游在江淮一带。一首《长相思》道尽了内心的苦闷:
长相思, 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与杨贵妃的情感纠纷,恐怕只有他自己内心自知了,事过千年了,不是当事人,谁也无法尽释李白的情怀。
长安是他的伤心地,他的政治抱负与情感泡影,全部在此破灭了,他从此再没回来过。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段落和最快乐的时光,也发生在长安,他成为金銮殿的座上客,并为贵妃那倾国倾城的美貌倾倒。李白走了许多地方,但他最难忘的还是长安。长相思,在长安;单相思,在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