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名叫张廷玉,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出生于安徽桐城人,其父张英为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曾做过康熙太子的师傅,也是康熙朝宰相,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仗势欺人。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自康熙晚期入仕,特旨授礼部尚书,从此跻身于枢臣之列,他赞襄机务,慎重周详,深得玄烨、胤禛、弘历三帝的信赖。张廷玉是雍正、乾隆两朝的重臣,在朝中先后任庶吉士、检讨、刑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官至宰相,仕途长达50年。
胤禛还是皇四子时,就看中了张廷玉。当时张廷玉入值南书房,很多阿哥党争相拉拢,但是张廷玉并不与他们结交,只是一心帮助康熙帝处理政务,也正是他的这一品质,让胤禛深为欣赏。因此当雍正登基后,开始重用张廷玉,而张廷玉也不负雍正的厚望,办事精明能干,取得卓著成效。张廷玉在奉命编写《圣祖仁皇帝实录》(即康熙实录)和《明史》时,对康熙时期“夺嫡”之事讳而不谈,以维护雍正形象的忠君之举。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和五年(公元1727年),胤禛先后除掉了年羹尧与隆科多,张廷玉自此一跃成为胤禛的首席智囊,冯尔康教授在《雍正皇帝》写道:“张廷玉的事功不在于处理某件政事,而是他的文字工作和设立军机处制度。”除了编史,张廷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缮写上谕,据说他写的文字,几乎都不用雍正加以修改,即可下发。
张廷玉深谙“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虽然身处中枢机要之地,但为人低调,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西北战事开始之后,胤禛考虑到能够便宜处理军务,于是在张廷玉的协助下,设立了军机处,“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外,为承旨出政之总汇”。张廷玉主要负责筹划军机处的各项规制,主要包括:“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从这时起,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此后,张廷玉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雍正帝对张廷玉十分信任,不仅授他要职,而且在雍正八年(1730年)九月,雍正帝还将秘密立储的内容告知张廷玉。雍正帝还曾特地御书“赞猷硕辅”四个字,感念张廷玉作出的贡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死前发布遗诏,以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为由,命他死后配享太庙。
乾隆皇帝继位之初,对张廷玉也是很重用的,每当外出巡幸之时,总是将他留京总理朝政,不过张廷玉的作风却较雍正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一改以往“缄默”之态,或直违帝意,或廷议时“动色力争”,甚至在朝中与鄂尔泰进行光明正大的党争,引起乾隆皇帝的猜忌与不满。后来张廷玉自知“得罪”于乾隆,于是主动请辞官职。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桐城老家郁郁而终,享年83岁。他死后,乾隆赦免了他此前所有的“罪过”,仍令其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