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和诸葛亮惺惺相惜的司马懿为何变成了曹操
2018年01月30日
来源: 搜狐历史
【字号: 】【打印

    当司马懿身披大红袍坐在马车上,目光坚毅地驰骋在洛阳城,身后则是素衣包裹的死士,《虎啸龙吟》这部剧发展到了它的戏剧高潮。红色象征喷薄而出的欲望,白色则象征视死如归的肃杀,红白相间之下,大特写、航拍搭配的镜头调度,加上气势磅礴的音乐,这场“高平陵之变”表现得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把《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合起来看,第一部中的司马懿形象是护妻狂魔+忍辱负重,第二部则是惺惺相惜+护国良相,直到最后6集,司马懿才呈现“黑化”,不再遵循礼法纲常,开始僭越最高权力。

    在《虎啸龙吟》开播前的终极预告片中,用到的几乎全部是这最后6集的素材。毕竟,在第一部中,司马懿一直处于一种“忍者神龟”的状态中,这种人物命运大转折也能满足观众对于古装权谋剧的想象。但《虎啸龙吟》显然不单讲权谋。

    《虎啸龙吟》的剧名容易让人以为这部剧主要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决,宣传海报也有往这方面引导的倾向。其实,所谓“龙吟”一直是诸葛亮一个人的独舞,司马懿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怎么配合;而“虎啸”依然延续了第一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存之苦,司马懿“啸”的也是曹氏宗亲的苦苦相逼。

    从《军师联盟》到《虎啸龙吟》,贯穿始终的主题其实是一个家族“生存”危机的克服,用剧中的台词讲,“从别人手中的刀变为执刀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司马懿也从一个理想主义的儒生蜕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权臣。

    《军师联盟》中的曹操,和《虎啸龙吟》中的诸葛亮,其实分别是司马懿的“本我”和“超我”,但在现实世界里他选择的是夹在两者之间的“自我”。次子司马昭是最懂司马懿内心的人,他通过打压、训斥司马昭来压抑内心的欲望,而在与孔明的惺惺相惜中,他抚慰着自己最初的理想。

    事实上,不管是曹操还是诸葛亮,他们作为历史人物,都有足够深厚的文学性来进行提炼和重塑。曹操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股超然的英雄之气油然而生。诸葛亮写罢《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如何不“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司马懿,除了史料上记载的“鹰视狼顾”之相,作为一个在三国时代跑过所有对手的人,实在缺乏足够有感染力的文学性来进行提炼。这部剧找到了——“依依东望”来填补,这四个字不仅对“空城计”的故事进行了一次合理化重塑,也升华了司马懿这个人物。

    在“空城计”中,《虎啸龙吟》用一种魔幻手法把两军对垒的司马懿、诸葛亮表现为一种意念中的较量,其实是司马懿自己内心波动的一个外化展现。司马懿深知“外患若平,鸟尽弓藏”,为了保护家族,他不能入城。但同时建功立业的欲望也在灼烧着他的内心,经过反复撕扯的心理斗争,最终他还是撤兵了。

    “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是时间。”吴秀波在《晓说》中透露,这句台词是他自己加进去的。很明显,吴秀波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加到了司马懿身上。这种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发问,使得司马懿的形象有了一种形而上的升华。

    但现代人的“中年危机”和古代人乱世中“生存危机”的不兼容,也让这种嫁接有失协调。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不过是司马懿用生命熬过了所有对手这一事实的雅化。用剧中的台词讲,就是“我曾经轧断过自己的双腿,那天我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再站起来,我要跑过所有人。”而最终的“高平陵事变”,也不过是对“我跑过了武帝、文帝,但总是跑不过心里的恐惧”的推演。

    以往的古装历史剧,传达的多是家国天下的士大夫精神,所谓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司马懿历经曹魏四代皇帝,人生足够传奇,但他小心谨慎地走在平衡木上,一辈子为了一姓尊荣忍辱负重,不符合中国传统对于优秀历史人物的评判标准。

    就算不是“洗白”,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电视剧最重要的一点还需要做到共情。所以《虎啸龙吟》把诸葛亮设置为司马懿的偶像,两人惺惺相惜,隔空对望。司马懿身上缺失的人格魅力就这样被补回来了。再加上一句“依依东望”的玄学式发问,司马懿的灵魂光环建立了起来。

    尽管如此,该剧还是要直面司马氏身后恶名这一历史评价。“高平陵之变”之后,多位剧中人用身后骂名来威慑司马懿。柏夫人说:“你是注定要入史书的人,现在要修德望、声誉”,司马懿回应:“青史留名,那是书生意气,自打起兵之日起,这身后虚名早就不要了。”

    而当司马孚用“你就不怕司马氏遭到后世口诛笔伐”来告诫他少些杀戮,他也只是淡淡回应“做都做了还怕骂,身处乱世何来无辜。”此时此刻,司马懿终于不负“集厚黑学之大成”的盛名。

    本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大名,司马昭在剧中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野心家的腹黑形象,他不用像父亲那样藏己,也最懂司马懿的心思。清理完朝堂争斗后,《虎啸龙吟》发展成为一部家庭伦理剧:有人杀嫂、有人要杀子、有人要杀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马同槽”的复杂关系表现得扑朔迷离。

    评价历史人物,自然也要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在礼崩乐坏的政治失序时代,那种朝不保夕的生存危机,对于普通百姓是《十五从军行》中的“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对于门阀政治下的贵族则是不小心站错队后的“夷灭三族”。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靠近最高权力才会获得一定安全感。

    在剧中,何晏是玄学大家,服五石散,颇有名士风范,但他一旦得势,其实也是权力斗争的热心者。所谓魏晋风流,不过是政治恐怖之下的文化精英的伪装。想当初,司马懿不惜自断双腿躲避做官,以免卷入政治斗争,而当他成为执刀之人,一点不比曹操心软。司马懿就这样成为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

    “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很多年后,这句话会在那篇《兰亭集序》中得到回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乱世,生存才是硬道理。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3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