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然而就在这部奇书中,作者却借贾府老封君之口,说出了一篇书评,这段评论当时天下之书的文章,真可谓是骂尽了天下写书之人,其酣畅淋漓真叫人痛快至极!
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正值元宵佳节,贾府阖族都聚在一起欢庆。史太君贾母看了一会戏,命人叫唱戏的小孩子歇一会,吃些东西再唱。就在这个空隙,又安排了说书的女先生给贾母说书解闷。女先生给贾母讲了新书的内容,只说了一半,贾母便已经猜到了结局。然后就在此时,作者写了一大段贾母点评当世的一些小说故事之文。
原文: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王熙凤开玩笑说贾母这一段是“掰谎记”,历来很多人都对贾母的这段掰谎记进行过分析。大部分人喜欢用探佚的思维去分析,说贾母的这一段要么是在暗讽黛玉,要么就是在暗骂宝钗。其实,真的大可不必想太多了,老太太第一没有那么复杂的心机,第二也没有必要这样去讽刺两个小辈孩子。她也只是借题发挥,顺便分析了一下当时的一些小说而已,最多是讽刺了一下当时的一些写书之人,仅此而已。
作为作者的曹雪芹,其实也是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下自己对当时流行的一些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说进行批判而已。早在全书的第一回中,作者就有过这样的表达: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开篇第一回的这一段石头之言,和贾母的一段“掰谎”之言,简直就是如出一辙,甚至可以说贾母的这一段话,就是石头之言的进一步解读。
其实关于这一点,那个著名的批书人脂砚斋看的很清楚,而且也批的很清楚。在这一回的回前庚辰本有一段批语:首回楔子内云:“古今小说,千部共成一套”云云,犹未泄真;今借老太君一写,是劝后来胸中无机轴之诸君子不可动笔作书。
同样在这回的回末,戚序本也有一段回末批:会读者须另具卓识,单着眼史太君一席话,将普天下不近理之奇文,不近情之妙作一齐抹倒。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块垒。
回前回末两次批语,都未曾提及史太君这一段“掰谎记”有暗讽黛玉或者宝钗之嫌疑,何以那么多所谓的红学家却非要如此解读呢!难道大家的理解和解读比和曹公相熟的脂砚斋还要准确吗?
每个人都有解读《红楼梦》的权利,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也一定有所不同,那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有所差异,感悟自然会有不同。我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来理解和感悟,并且把这些感悟分享给大家,这是好事。但是,如果非要走入牵强附会、随意猜度、故意曲解作者之意,恐怕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