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东坡:长恨此身非我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8年01月30日
来源: 儒风大家
【字号: 】【打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宋元丰五年,苏轼贬黜黄州贬后的一个秋夜,他在东坡雪堂畅饮后醉返归临皋住所,夜深人沉睡,敲门不应,独立家门外,深有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伤感中又力求旷达,那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更是脍炙人口,道出了人生身不由己的无奈,力求摆脱束缚的渴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本《文化苦旅》火遍全国,其中《东坡突围》是里面的名篇,可能你没看过这篇文章,但是有一句很流传的鸡汤“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你想必应该见过,即是出自此文。

    作者余秋雨先生洞察出了苏东坡在困境中的心路历程,一个词“突围”精准点题,确实比很多研究苏东坡的人更能总结苏轼境界晋级之径,即时时处处能超越当下痛苦困顿,活得洒脱自得的心态把控能力。

    何为痛苦困顿?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身体上的身不由己,心理上的无可适从,这种感觉,如果换成今天年轻人的诉苦就是,想逃离北上广却又回不去家乡,长期麻木地生活在一个城市,工作丧失激情又没法重新选择,大龄却相亲屡屡失败,房贷养家的压力,家庭琐事的无休止的纠缠……“长恨此身非我有”即是对这种状态的高度凝练。

    但活着总要突围的,要“忘却营营”,当我们不满现在,又想超越当下,苏轼这一人生模范的意义就会无比可贵。因为在人生困境上,古今相通,先贤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拥有苏轼那样随时“突围”的心力,或者用当下的话说,有“自生长”的心理能力,才不会被困在原地,不断超越当下,拥有未来。

    只是,苏东坡是靠什么能力能不断“突围”的呢?或者说,我们都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文采风流,豁达开阔,但是我们能不能学习他的心理应变能力呢?

    完全可以。如果我们知道苏东坡的“突围”手法。

    一

    想得开的前提,是有思想

    林则徐曾有句名言:“凡事只求过得去,此生还需放手来。”和巴尔扎克的那句:“人生是件衣裳,脏了就洗洗,破了就补补,你好歹得穿上它!”有异曲同工之意。但是哲人们都没有说一点,就是怎么才能放手,怎么才能穿上。

    很多时候智慧是破解人生困境的良药,而人生智慧的获取,来源于思考和辩证,也就是思想。苏东坡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

    苏东坡自幼聪慧,学识渊博,“二十文章惊海内”,成语“出人头地”就是因他而起。苏东坡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有士人精神,儒家的“济世仁心”对他一生影响都很大,鞭策他不断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但道家的清净无为,又影响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同时他又亲近佛教,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人们常说,中国人的思想是三教合流,“外儒内道头顶佛”,苏东坡可以说是典型代表。

    西哲有言:“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苏东坡深厚的儒释道修养,让他的内心如多流之源泉,不固化于一个轨道,不停滞于一处,凡事不偏执,善于多层思维,逆向思维,思想基础深厚,思维能力强大,所以,困境打不倒他,苦难压不垮他,流放隔绝不了他,总能随处自适,近乎自然一般的从容。

    而这种思想来源于渊博的知识(涉猎颇广)和广泛的游历(苏东坡几乎在中国大地的各处都留下过痕迹)。所以,如果我们不困在原地,多读书,多走动,让知识和见闻吹进沉闷的内心,持之以恒,总会有觉悟和认知上的焕然一新。

    二

    爱好,是支撑人生的承重墙

    在那本备受读书人喜欢的《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这个评价颇为全面,这里面除了一些职位身份外,几乎都是爱好。

    苏东坡是个积极进取的人,一生渴望政治上有所作为,做官致仕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追求。但没想到和很多不得志的古代文人一样,最后官职被人们遗忘,倒是那些爱好却成就了他,并且流芳千古。

    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是很多文人的爱好,但是苏东坡却样样精通到极致,成为各领域的大家。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但他的爱好还不只是在文化上,喜欢出游打猎泛舟,那些游记名篇由此而来,喜欢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流传至今。还对民俗兴趣颇丰,贬到一地,总能从当地民俗中发现趣味,并且与民同乐。这都是他广泛的爱好,带给他的补偿。

    爱好,是人生机器的驱动,是生命荒漠里的绿洲。苏东坡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寄托。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有时又寄情口腹,品味美食鲜果,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世俗生活中的自得之乐。

    爱好,让苏东坡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在仕途不断的失意和打击中,他凭借爱好总能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而这三个地方,都是他事业上不断被贬黜的流放地,苏轼却在晚年能高度评价这三个地方给自己带来的功业,其实就是指爱好上的精进的成就,他那些著名的诗篇大多都是这个时期写成的。

    三

    拒绝和别人对比,深入自我当下

    苏东坡交游甚广,在当时就是名气极大,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但是他被流放之后,却没有因为丧失朋友圈而自怨自艾,更没有天天刷朋友圈看见朋友晒幸福而倍感失落。

    一句话,苏东坡从来不和别人比。

    他在黄州时,生活困顿,带领家人开荒种地,却从没有写信给各地的朋友求助;他是高阶文人,却不摆架子,在哪个地方,都能交到朋友,都能建立朋友圈。和佛印的友谊,和隐士方山子的交往,只要是他有欣赏之处的,皆可交。他能迅速从之前的繁华中走出,安于脚下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当下社交支点,这是具有高度心智的处世之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经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可见他安于当下的坚定信心。

    贬儋州天涯海角之地,“饮食不具,药石无有”,瘴疠乌烟,语言不通,苏东坡却仍“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他眼中看到的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一片美好之景,即此一端,亦可见他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曾评价自己的文章: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好一个不择地皆可出,其实何止是他的文章,他的为人也是这样,在任何处境,都能突围而出。

    苏轼的朋友、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道:“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这和孟子说的“浩然之气”高度吻合。和孔子说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更是一致。

    苏东坡的一生,在不断流放中不断突围,最终成为“君子”的典范。

    高歌学李白,低吟有苏轼,此之谓也。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34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