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其一生为匡扶汉室,前赴后继、死而后已,《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述更是神乎其神,前有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后有借东风、空城计,每一章描写都细致入微,也让诸葛亮成为了智慧、才学的化身。可就是这样一位近乎于全能的高人,为何在后期的北伐中,六出祁山而不能胜呢?只因其低估了一人,看错了一人。
首先,这低估了的一人,便是魏延。魏延,字文长,起初跟随黄忠一同投靠于刘玄德帐下。后来不仅在刘备入川时初露锋芒,还独自一人镇守汉中,遂成一方大将。又跟随诸葛亮出师北伐,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就曾上书诸葛亮,建议自己亲率一部,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悬危,一直弃之不用。更是在自己死后,怕魏延功高震主,便设计将其诛杀。
孔明一生行事谨慎,魏延的计策虽然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是由于太过冒险,最终被否决。而且一直认为此人有反骨,迟迟不肯重用,确实有些低估了魏延的能力。
这第二人,便是马谡。众所众知,马谡初露头角是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当时马谡曾建议对待南蛮各部,应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这条建议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并且在之后的治国方略中,马谡也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施政方略,也被诸葛亮采纳,成为一项国策。
由此可见,马谡在军事造诣、和治国方略上却是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是智囊型的人物,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正如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所言: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后却命此人镇守街亭,招致大败。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次出师不利,已经让蜀军士气大减,再加上蜀国国力虚弱,此后的北伐也难有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