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孙刘联盟的矛盾与妥协
果然,孙权大怒,派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又命鲁肃率万人屯巴丘(今湖南岳阳)以防御关羽。自己进军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为诸军节度。而刘备自引五万人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未战,正好曹操定汉中,刘备惧怕两线作战,后方失守,遣使求和。于是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本来可以谈判解决的事,作为联盟双方居然兵戎相见,孙刘联盟裂痕日益增大,而曹操当年主动放弃江陵的“二虎相争之计”开始体现效果。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压力下被迫形成的,当曹操的压力减轻,互相之间的矛盾自然慢慢浮现。而且曹操还在暗中推波助澜,不对荆襄方向施加压力,而专属意于淮南,单独给孙权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自然会对当年借江陵给刘备的决策产生疑义,借给刘备是为了让两家一起承担抵抗曹操的重担,实际上刘备得到了江陵,重担还是孙权承担,心理自然会慢慢发生变化。况且刘备这边在夺取益州,实力进一步提升后,首先暴露出短视而贪图小利,不顾抗曹大局的弱点,对待孙权的方式狡诈而又粗暴,进一步挑起了孙权的怒火,成了曹操计谋的催化剂。
虽然孙刘两家产生了很多龌龊,但都还没有头脑发昏,还是认识到曹操是当前大敌,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孙权分得荆州两郡,暂时也算满意,反过头来继续进图淮南。如前所述,先是攻合肥被张辽击败,差点身陨于逍遥津。其后曹操再出濡须口,孙权力不能支,被迫请降。这是曹操看到了孙刘联盟出现裂痕,又在淮南方向给孙权加了把力,用事实告诉孙权,你别想在淮南逾越一步。在淮南向孙权施加压力,是曹操分化孙刘联盟中的重要步骤,只有在淮南方向打击孙权,使其在淮南处于劣势,才能把这种打击的外力转化为分化孙刘的内力,孙权会因为北向发展受阻,转而因为联盟内部的矛盾把力量用于盟友;如果在淮南压制不住孙权,孙刘两家会因为曹操衰弱,试图从曹操处获得共同利益而更加齐心。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引军从濡须口北返,其后,孙权方面坚决主张联刘抗曹的鲁肃病死。鲁肃之死意味着孙刘联盟面临这成立以来最大的考验。
六、孙刘联盟破裂
当初,刘备入蜀时,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后因军情变化诸葛亮等都入蜀支援作战,而关羽留镇荆州。关羽为人强梁,“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对待孙权方面更是傲慢无比,还曾辱骂孙权求婚使者。[13]鲁肃在世时尚能以大局为重,稳住关羽。鲁肃死后,孙权方面群臣对关羽多无好感。吕蒙就是其中之一,鲁肃死后,吕蒙代其职,对孙权建议说:“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14]孙权深以为然。
观吕蒙的建议,其实和之前周瑜的一样,都是没有考虑全局。当时关羽对孙权方面态度不好,引起孙权忧虑固然是一个原因。夺取刘备掌握的荆州部分,能够稍微改善一下孙吴的战略态势,但根本上并没有改变。曹操依然在东边占据淮南威胁江东核心地区,在荆州占据襄阳形胜于南。而且驱除关羽后,不能改变刘备居于上游的局面,还意味着要跟刘备结下深仇大恨,这就不是原先有些龌龊可以比拟的了。战略态势一下子会从在淮南方向抗击曹操,变成曹操和刘备对孙权形成战略包围。驱除关羽后,孙权方面的战略安全是建立在西取白帝和北夺襄阳上的,这还是表明要与曹操、刘备同时为敌。表面上是夺取了土地,实际上是把自己置于两线作战的恶劣境地。实在不是智者所言。
这时的孙权和之前的刘备一样,犯了短视而贪图小利的错误,既然打不过曹操,在淮南寸功未建,那就把目光转向盟友吧。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北上进攻襄阳,利用天时击破于禁、庞德七军,围曹仁于樊城,威震华夏。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权方面早已定下决心要击灭关羽。趁此良机,孙权一边向曹操致投名状,要讨伐关羽以自效,一边派遣吕蒙“白衣渡江”袭取关羽大本营江陵。曹操终于等到孙刘联盟反目的机会,为了让孙、刘两家彼此削弱而使自己收益最大化,曹操遣使把孙权信笺送至曹仁处,命曹仁以弩射给关羽。曹操要是不把消息透露给关羽,关羽就会被吕蒙偷袭,孙权方面不会受到多少损失;而透露消息给关羽就可以让两家去自相残杀,即使孙权方面获胜,自己也会受到极大的削弱,曹操就可承其两家之弊而后图之,此乃卞庄刺虎之计。然而关羽以为樊城很快就能攻下,犹豫不能决断。于是曹操命增援襄樊的第二梯队徐晃进击,击破关羽阻击,关羽于是决心南返,然而其时已晚,大本营江陵已经被吕蒙攻克。吕蒙还以攻心之计瓦解关羽部士卒斗志,大获成功,关羽被迫西保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立假人于城上企图瞒天过海掩护自己逃回益州,但孙权方面早已截断其归路,在临沮(今湖北安远西北)禽斩关羽父子。
孙权斩杀关羽后,也想嫁祸于人,送关羽首级给曹操,企图转移刘备视线,但曹操何等老到,这种伎俩对他来说实在太小儿科,遂以诸侯之礼隆重安葬关羽,极尽哀荣。
七、曹孟德子若豚犬
至此曹操分化孙刘联盟的战略决策大获成功,孙权取荆州、杀关羽,已与刘备结下了血海深仇,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只待刘备怒而兴兵,曹操就可与刘备夹击孙权,先解决其中一个。然而天不假年于曹操,关羽被杀后不久,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位,不久代汉自立,定国号“魏”,改元黄初。
刘备也于曹丕代汉后,于次年自立为皇帝,以继承汉祚,改元章武,史称“蜀汉”。孙权夺取荆州后,一直把防备刘备报仇作为头等大事,同年四月,孙权迁都到武昌,亲自坐镇荆襄防线,稳定荆州局势,防备魏、蜀。而刘备登上皇位后不久就决定对东吴用兵,以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之仇。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大举兴兵攻伐东吴,击破吴将李异防守的巫县(今四川巫山西北)和陆逊防守的秭归。闻得刘备来攻,东吴举国惊骇,孙权紧急向刘备求和,诸葛瑾也写信向刘备陈说利害,但刘备盛怒之下,直接予以拒绝。东吴举国惊骇倒未必是怕刘备进攻,而是终于明白夺取荆州与刘备翻脸后自己的战略态势并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恶劣。刘备东进,东吴并非没有能力抵敌,就怕魏国趁机南下,那就是东吴的危急存亡之际了。这其实正是十二年前曹操主动放弃江陵获得的收益,蜀吴交战,存灭只在魏国的转念之间。这就是孙权、吕蒙短视贪利带来的恶果。
在刘备还没有出兵前,魏主曹丕就咨询群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刘晔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15]八月,孙权向刘备求和失败后,派遣使者向魏国卑辞称臣,试图稳住魏国,避免两线作战,防止亡国之祸。这种情况下,对魏国极为有利,但要想因势利导,必须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于是,曹丕再次咨询群臣意见。一种意见以刘晔为代表,认为应该联蜀攻吴,对吴、蜀来说,依山阻水,有急相救,是小国之利;现在吴、蜀自相攻伐,是自取灭亡。应该乘此有利时机大举出兵,与蜀国夹击吴国,攻击其腹心地区,不出一个月吴国必亡,而吴亡蜀必不能独存。可是说是精准的看到了当前局势之关键所在。第二种是曹丕自己的观点,主张联吴攻蜀,认为东吴称臣求降,却去讨伐人家会使天下想要归顺的人产生疑心。不如接受东吴投降,一起攻打蜀国。曹丕想先打蜀国,也不是不可以,但不如打吴国有利,攻打蜀国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刘备与东吴暂时议和,回头全力对付魏军。而且魏军攻蜀,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出汉中一途,难以和东吴形成有效协同,想要攻灭蜀国难度很大,并不有利于魏。而与蜀国夹击东吴,刘备正在盛怒之中,改变战略决策反过来和东吴共同抗击魏国的可能性很低,大概率出现刘备乐意见到东吴就此覆灭的情况,魏国会得到一统天下的机会。第三种意见来自于王朗,主张不军事介入,认为天子大军应该像华山、泰山那样,安坐以示天威,等待有利时机再说。实际上就是委婉的表示反对用兵。这种意见可以说是书生庸见,属于典型的“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结果曹丕居然采纳了王朗的建议,继续采用挑动吴、蜀相争,坐待两弊的方针。
在曹操时期,孙刘联盟抗曹,采用挑动吴、蜀相争,坐待两弊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而且导致孙刘反目,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可以说是结出了果实。而现在刘备大举攻吴,正是魏国摘桃子的时候到了,这是曹操留给曹丕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在最有利的时机到来时却选择继续等待,只会眼看机会从自己手边溜走。
稳住魏国后,孙权得以全力对付刘备。蜀章武二年闰六月,吴将陆逊大破刘备于猇亭(今湖北枝城北),刘备退保白帝城。打败刘备后,孙权对魏国当即改变态度,日趋强硬。曹丕大怒,这时才想起了武力压服,于当年十一月分兵三路攻击洞口、濡须口和江陵。然而吴国赢得猇亭之战后士气正旺,以水战和临江坚城战斗的方法击败魏军攻势。曹丕不在猇亭之战的有利时机出兵,却等到了东吴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怒而兴师,难以取胜也是在意料之中。
八、综述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以荆州为中心展开的斗智斗勇是我国军事战略史上的杰出篇章。曹操面对赤壁战后孙刘结盟,自己无法取胜的局面,主动退让,放弃前出阵地——江陵,避免自己处于利益相争的漩涡中心,采取守襄阳防御荆州一线,出兵淮南压迫孙权的方针,试图分化对手,坐待其弊。使得孙权在战不能胜曹操受阻于淮南,而荆州方面又因为曹操采取守势压力减轻,与刘备利益纠纷终陷入不可调和的状况。导致孙刘两家拘泥于夺取土地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曹操在北虎视眈眈的长期危险,最终矛盾总爆发,孙刘联盟宣告破裂;乃至于为了争夺荆州,孙刘两家兵戎相见、大打出手。给了曹操的继承人曹丕一个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可惜曹丕远不及乃父,一介庸才不能把握机会,最终还是三足鼎立。
曹、孙、刘的三角斗争,对于现在美、中、俄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国与国的三角斗争,两弱联合抵抗一强是通常的做法。对较强的一国来说,分化两弱的联盟是要首先考量的,只有分化对手才能各个击破。故郭嘉那句“急之则相持,缓而后争心生。”至今依然是强国针对弱国联盟的基本原则。而对于弱国来说,联合另一个弱国对抗强国,并保持压制另一个弱国是首要的考量。既要做到保持联盟的共同诉求,也不能因为要抵抗强敌而扶持盟国过甚,要避免盟国的力量超过自己而导致不必要的风险。要把握这个度,远比强国分化弱国联盟难度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