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方以智身为明末遗臣 决然出家拒绝进入清廷
2018年02月14日
来源: 搜狐网
【字号: 】【打印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末冠绝一时的“四公子”之一,也是明季遗臣的重要代表。方以智家境优渥,出生于明末以易理之学闻名于世的桐城“桂林方氏”家族。因此方以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秉承家学到青年时期才情已经誉满江南,与冒辟疆、侯方域、陈贞慧并称“明季四公子”。这时候的方以智翩翩君子、风华正茂,而他也乐得广交好友、遍访名士,纵情山水之间。如果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值繁盛之际,那么方以智这一生可能真的会过那种交三五好友、读书著述交游的闲适贵公子生活。

    然而他出生在明朝末年,正值国家衰微时局动荡之时,朝廷宦官专政和“东林党”横行,他的父亲方炤在朝廷任职时曾因忤逆魏忠贤而被削职,后来甚至锒铛入狱。因此种种他曾与“四公子”一同讽议朝政,痛斥阉党专权,积极参与复社活动。但是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承袭父辈意愿考取功名。但是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取得进士,不幸的是在同一年他父亲被陷害入狱,方以智两次为父申冤最终感动崇祯帝而被释放。此后方以智在明廷为官,也因此成为明末遗臣的重要代表。

    所谓“明末遗臣”是指在明朝覆灭之际,既没有为民族气节选择身死殉国,也没有为保存身家性命而投降清朝再次入朝为官,而是选择逃避世俗进入边缘社会寻找生存空间,比如说进入寺庙成为僧人。方以智之所以如此也是被迫选择,他曾经试图南下想要再续明统,然而现实总是不能如愿,他在弘光、永历处多次遭受冷遇。一直到顺治七年(1650),清兵攻破桂林,方以智被迫出家为僧以逃避再做清朝臣子。

    出家后,方以智一方面继续自己青年时期的意愿,游历山水、结交有识之士、读书著书,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并且拜在觉浪道盛门下,法号弘智,至此他还参加佛学活动,曾到江西禅游、主持青原法席等。这样的环境使得方以智的思想开始不断成长融合儒、释、道三教之精髓于一体。另一方面,他也并未放弃反清复明的想法,也曾秘密策划反清活动,却并未成功。后来受师之命去往青原担任法席之后,慢慢投身佛学,心境逐渐趋于平和,直到1671年被清廷押往岭南的路上病逝而死,也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但是作为一个学者而言,他曾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其成就和贡献都不可否认。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1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