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由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三人合称为“三曹”。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相传,这首诗原本是其兄为了刁难曹植而逼迫他写成的,历史上真的有这回事吗?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合称为“三曹”。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巨著。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七步诗》就是出自曹植之手,这首诗的意义已经不于诗歌本身的价值,而是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更是千百年来为了争夺各种利益而手足相残的一种真实写照。造成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权力与地位的不断诱惑。
曹植是曹操最宠爱的儿子,他自幼就十分颖慧,十岁的时候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而且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建安十五年(210年),在邺城建造的铜雀台终于落成,曹操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志士“登台为赋”,年仅19岁的曹植也在其中。曹植略加思索,提笔一挥而就,写成《登台赋》一文。曹操看后,大为赞赏。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此时便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传统观念,想要将自己的王位传给这个文武兼备的儿子曹植,认为在诸子中只有曹植才是“最可定大事者”,因此曹操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的想法。谁曾想到,曹操的这一想法,不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好运,反而给他制造了不尽的痛苦与磨难,使他无形之中便被卷入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洪流之中。
曹操诸子当中,只有曹丕和曹植是最具备继承皇位的候选人。曹操几次想要立曹植为世子,却因为曹植屡次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而引起了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却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太子一职。然而,兄弟间的争斗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愈演愈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同年称帝。至此,曹植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传说就是三国时期曹植、曹丕手足相争的时代产物。据传,曹丕为了治其弟曹植与死地,便想为难一下他,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果作不出来的话就会被处死。然而曹植脱口而出,没用七步之远就作好了这首诗。曹植用豆和萁同根相煎作为比喻,表达了对曹丕骨肉相残的愤懑之情。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是同母所生,他们是真正的同胞兄弟。曹丕即位后,曹丕对曹植的迫害丝毫没有放松。《三国志·曹植传》中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廛,植与诸侯并就国。”曹丕称帝第二年,就有“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黄初三年(222年),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黄初四年,被迁徙到雍丘,封为雍丘王。
面对兄长的种种迫害,曹植只能把强烈不满压在心底,还要诚惶诚恐地在大臣面前表示出对曹丕的感恩和拥护。曹植受到诬陷被贬爵安乡侯之后,立即上了一道《谢初封安乡侯表》的奏章,其中说道:“臣抱罪即道,忧惶恐怖,不知刑罪当所限齐。陛下哀悯臣身,不听有司所执,待之过厚。”非但没有埋怨,还感恩戴德地谢谢曹丕的降职。黄初四年,曹植又向京师写了一道《封鄄城王谢表》,说自己“狂悖发露,始干天宪,自分放弃,抱罪终身”,“不悟圣恩,爵以非望、枯木生叶,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当宜蒙”。为了保全性命,曹植只能把痛苦的内心全部倾诸于文字借以表达,但文字也尽量要表达的委婉含蓄才行。如在《赠白马王彪》一文里便有“鸱枭鸣衡杌,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激愤之语。这是曹植借兄弟手足离别的哀伤来表达对统治当局的强烈不满。但“谗巧令亲疏”的委婉措辞,又巧妙地把批评的矛头转移了方向,没有直接对曹丕进行抨击。在经历了多次的打击之后,曹植已经由少年时的“任性而行”,逐渐变得戒慎恐惧、言行甚微了。这使曹丕对曹植放松了警惕说道:“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对于曹植的所有上表,曹丕也都是“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曹丕执政期间,曹植虽屡遭贬斥,但最终还是得以保全了全家性命。
综上所述,曹植是不可能也不敢在曹丕面前过于言辞激烈的,写下像《七步诗》这样公开指责曹丕的诗句更是不可能的事。曹丕也会碍于兄弟情分,不可能当面对曹植以死威胁。所以说,《七步诗》应该不是曹丕逼迫而曹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