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郎中庆宽,在内务府当差时,因为伺候慈禧太后非常周到,所以,颇被慈禧太后所信任和器重。基于此,在两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并存的时候,庆宽当然会被看成是慈禧太后的人马。
有一天,因为慈禧太后寿辰将至,清德宗光绪帝打算要送慈禧太后一份寿礼,所以,他就着人将内务府郎中庆宽召了过来,并告诉庆宽说:
“我要给太后送寿礼,你给我准备一下吧!”
庆宽得了光绪帝的吩咐之后,就派人打了四个不同款式的金镯样品,并把样品进呈给了慈禧太后,并请慈禧太后的旨意:
“皇上要送老佛爷(清宫信佛,内府都成慈禧太后为老佛爷)寿礼,我安排人打造了四个款式金镯的样品,现进呈请旨,老佛爷喜欢哪个款式,我就让他们打造哪个款式!”
慈禧太后看完金镯样品的款式后,很是喜欢,她非常大方,也不客气,对庆宽说到:
“四个都很好,我都要了!”
猜想,庆宽这样做的目的,大概是让慈禧太后多几个选项。他这样做事,也可算得上是用心和细心了。可是,慈禧太后不安常理出牌,她竟然四个款式全都要了。
庆宽得了慈禧太后的旨意,就去把所有情况原原本本向光绪帝奏报了一遍。
光绪帝问庆宽道:
“四个金镯,需要多少银子啊?”
庆宽也不含糊,回答道:
“回皇上,材料、工艺、打磨、人力……四个金镯,总值四万两!”
四万两银子!
光绪帝听完,吓了一跳,脱口而出:
“这不是要抄了我的家吗?”
据传闻,光绪帝暗底下积攒了四万两银子的私房钱,存在后门的钱铺里面收利息。他脱口而出的“抄了我的家”,正好与传闻可以互相印证。
当然这里面,肯定是有猫腻的。内务府的人员,从上到下,只要有机会办差,大都会上下其手,这不但是清宫的真实情况。清朝以前、清亡以后,世事人情,大都这般。四个金镯子,肯定值不了四万两银子。
虽然已做解释,肯定还有人不依不饶,说是信口开河。再举二例,以证此事。
据载,清宣宗道光帝崇尚节俭,裤腿破了,不肯换新的,硬是要内务府缝补,结果,内务府缝补一个破洞,竟然报账三千两银子。
另据载,御膳房曾向光绪帝报账,一个鸡蛋,三两银子。
这事其中的一件事情。
庆宽负责筹措办理慈禧太后的六十岁寿辰庆典。为办好此事,还专门设有庆典处。凡是寿辰庆典所有需要用到的器物,全部都由庆宽包揽,主要也是为了垄断之后,使得各色器物都显得非常稀有,然后借此来抬高价格,从中牟取利益。
庆宽在内务府当差时,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器重与信任,所以,他的气焰很高,常常是咄咄逼人。正因为这样,所以,当时满清的旗人中,很有些人,对他十分忌恨。
之后,有满员御史秘密上奏,说是庆宽家里藏有御座(皇帝的宝座),他的举动有图谋不轨的嫌疑,同时,捕风捉影,并诬告他身家不清不楚,等等,一大堆的事件。
于是,清廷降旨,着吏部侍郎敬信【(公元1832年~公元1907年)谥文恪,爱新觉罗氏,清朝正白旗满洲宗室,体仁阁大学士,追赠太子少保衔。】查办庆宽。
笔记《春明梦录》的作者何刚德与溥倬云(兴)充当审问庆宽的主办官员。
光绪帝召见查办庆宽案件的吏部侍郎敬信,想着一定要置庆宽於死罪。
敬信带领一班人等,查办了多日,并没有找出真凭实据。
查办的人员也知道了光绪帝的心思,因为查不出有力的实证,大家都不知该如何结案。
这时,笔记作者何刚德对吏部侍郎敬信说:
“既然奉旨查办,就应该严肃认真,必须要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相符的罪行,千万不能为了谄媚,而胡乱杀人啊!”
过了几天,光绪帝又召见查办庆宽案的吏部侍郎敬信,并说到:
“你说庆宽无罪,我是不会怀疑你的,但是,你手下那些承办的官员,全都靠得住吗?”
光绪帝的言外之意:你能确定,你手下的官员能够公正查办这一案件吗?你能确保你手下的官员没有接受庆宽的好处吗?
吏部侍郎敬信回答到:
“臣所安排的主办庆宽一案的两位主要官员,都是在京察考核中获得一等记名的人。他们的品行和业务,都是经过检验的。这样的官员,怎么能信不过呢?”
光绪帝没有办法,又说道:
“就算庆宽果真无罪,他的作为,难道就不能算作违制吗?”
吏部侍郎敬信出宫之后,告诉笔记作者何刚德,说是:皇上已经如此这般说了,皇上的意见似乎已经很明确了,你看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啊?
何刚德答敬信道:
“如果按违制处理的话,按照惯例,应该革职。庆宽的案子,如果办理到革了他的职,还可以。如果还要继续重办,即便是皇上降旨,我们也不能奉诏啊!”
最后,因为实在查不出什么具体证据,就列举罪证说是:庆宽在他的家门口设置了下马石。这下马石,不是郎中应该设的。这就是庆宽违制的证据。按照朝廷以往的惯例,庆宽应当革职。就这样,庆宽一案查办完结,并按照上述情况向朝廷覆命。
覆奏的摺子上呈之后,一直都没有下发。
不久,军机大臣张文达(之万)从军机处出来处理文件,何刚德悄悄问他庆宽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
张文达说:
“不要声张,朝廷刚已派中堂前去抄家了。”(关于此事,我另有《清廷查抄官员一例:清人笔记中的抄家记述》一文可作参考。)
中堂抄家,前后有几天,最终抄得现银三千多两,并没有查到庆宽家有所谓的违禁器物。最后,庆宽还是以革职处理,才了解了这一案件。
庆宽一案,发生在光绪帝亲政时期。
后来,慈禧太后又恢复了训政。也不知道庆宽是怎样运作的,在慈禧太后继续掌权之后,他又通过部选【清代中央各部考选官吏。】,成了江西盐法道【清代设置,掌督察盐场生产、估平盐价、管理水陆挽运事务,或兼任分守分巡道。有的省份不设,四川则称盐茶道。】。
这是另外一件事情。
最后,何刚德感叹说:清宫内部的家法非常严格,慈禧太后对待光绪帝时,不怎么宽容。而这其间,那些在底下办事的人员,揣摩旨意,曲意逢迎,常常播弄是非。如此这般,长久影响,难免不会造成两宫之间淤积的嫌隙。从以上的两件事情看,对于通常所说的两宫不和,不可能没有影响。但是,就这两件事看,平心而论,如果这两件事中,非要找出可以指摘的地方,那也就只有皇上要求重办庆宽的几句话而已。其他关于两宫之间的种种传闻太多,细细追究起来,也让人迷离惝恍,找不到头绪。
原本只想简单把笔记中的记载讲清楚,行文结束,倒是思绪万千:
无论何刚德对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是怎样的情感,至少他在行文之中,没有暴露太多的个人好恶,这是值得赞扬的。
两宫之间的权力争斗,按照权力的邪恶本质,猜想起来,都不会那么简单。身处官场多年的笔记作者,却能写得那么风淡云清,看来,那时候的一些人,还是十分质朴的。
不要说什么皇权至上、家法严厉,在皇帝、太后面前,那些办事的奴才(内廷官员,在清主政者的家法中,皆可以奴才处置。),照样会包山包海、瞒上欺下、上下其手。从古至今,有多少奴才在如此这般地行事啊!
庆宽一案,查办的人员没有谄媚皇上而致人死命,这也是让人叫好的地方。想想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揣摩上意,致人死地唯恐不及啊!
光绪帝为四万两银子而惊叹抄家,想置庆宽於死罪却无法做到,想一想,作为一个皇帝,他的权力是多么地微弱啊!
文中相关:
【庆宽】本名赵小山,字筱珊,号松月居士、晚号尘外野叟,又号信叟,清代辽宁铁岭人,后入旗籍,隶正黄旗。
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早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山东之灵光寺,受教于法华大师。
幼即习画,初学于山东画家袁瑞寿,又从戴醇士学习山水,后向河南王丹麓学花卉。因用心学习,深研画技,其水墨设色很有成就。
因工书善画,供职于醇亲王【奕譞,清宣宗道光皇帝第七子,清德宗光绪皇帝的生父。道光时,封醇郡王。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祺祥政变”中同恭亲王一起支持慈禧太后诛杀八大臣,为慈禧夺取执政权扫清了道路,从此,取得慈禧的信任。清穆宗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封醇亲王。】府,从事书法和绘画,受到喜好书法与歌赋、尤其能诗的醇亲王的器重。
由醇亲王府进入清宫内务府,历任内郎、堂郎中、晋三院卿。其间,被慈禧太后钦派办理宫廷大典、奉旨创作大批的宫廷历史绘画,其所画陵寝典礼、崇陵山势全图,受到皇帝特旨嘉奖。清德宗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紫光阁修成,朝廷命征集粤、回、捻三战功绩,并绘功臣真像,设立功臣画馆于京师。总管其事,经六年而全图成,计有百数十轴之多。清德宗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颐和园兴工,奉旨设计绘图,凡宫殿、楼台、亭、谢以及点缀各景图样,皆出其手笔。清德宗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奉旨主笔绘画该典礼全图,工笔彩绘人物、礼仪,图尽其态,极为工细。清德宗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60大寿。庆宽奉旨绘该典礼全图,从紫禁城直到颐和园之庆典全图长卷。
卒于民国16年(公元1927年),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