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是天下闻名的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少年得志,受康熙特别的喜爱。不料,长大之后却因“九子夺嫡”事件发生之后,胤祥似乎失宠了,父亲康熙皇帝对他“爱搭不理”。也许是十三阿哥为人低调,不爱“抛头露面”的缘故,他似乎从历史上消失了一般,史料中也难也查找到对他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
胤祥小时候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幼喜欢读书。在上书房读书中,胤祥是康熙儿子中的佼佼者,显得出类拔萃。他在满、汉、蒙等文字方面都显露出不俗的成绩。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毛笔字,不仅仅是写的好,还经常得到父亲康熙皇帝的夸奖。虽然母亲的出身并不高,不过从少年“十三”的发展来看,胤祥这个孩子似乎顺风顺水,将来一定有大作为。
一年,康熙皇帝南巡,身边带着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和十三子胤祥一同随行。由于胤祥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出众,康熙皇帝经常让他在大臣面前写对联,大臣们看过之后无不对他钦佩。除了文才,“老十三”的武功也不一般。众所周知,满族的皇族男子必须要学习武功,用来保护自己。这些皇亲国戚之间经常比赛,看谁的武功最高。比赛的方法也比较特别,康熙皇帝经常组织围猎,看谁的箭法准。没想到十三子胤祥精于骑射,几乎百发百中,他是康熙众皇子中的神射手。就算面对猛虎,“老十三”也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沉着冷静地将其射杀,大臣们不仅仅佩服他百发百中,更佩服的是他的冷静和处变不惊的作风!
在处理政务方面,康熙皇帝对他十分信任。虽然年纪不大,不过“老十三”显得成熟老练,做事沉稳周详,人际关系好,协调能力过人,因此父亲康熙皇帝经常让“老十三”参政。
正因为胤祥文武双全、聪明过人,还有超强的社交和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自“老十三”12岁起,康熙无论去哪些,都会将他带在身边,想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好好培养这个孩子。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来京朝拜的朝鲜使臣回去之后,曾向朝鲜王禀报说:“十三皇子乃第三王”。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他偏爱的程度也是人尽皆知的“秘密”。胤祥虽然是个翩翩少年,在所有人看来,这个孩子将来必定大有作为。可是,命中注定的事,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也许他注定命运坎坷。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此前,他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废掉太子之后,位子空缺,众皇子都按捺不住,谁不想做上这个位子将来就可以掌握天下呢?!所以,他们纷纷结党营私,用尽了招数,真可谓“你有你的丈量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大家各显高招,就是为了这个看似好做却又做不到的重要位子。这些皇子的做法无疑招得康熙皇帝很不高兴,于是给予了强势打压:“魇镇太子事件”将皇长子胤禔圈禁起来;不仅如此,他还用“亡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的语言斥责皇及子胤禩,并给予“警告处分”;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康熙皇帝将皇九子胤禟打了耳光、皇十四子胤禵“赏二十大板”。
在这么乱糟糟的情势下,胤祥也没有幸免,为什么呢?因为他力挺皇四子胤禛。因为二人平日里十分亲近,关系甚好,胤祥对四哥十分欣赏。不过在皇储争夺战中,康熙皇帝要责罚胤禛时,胤祥居然站出来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件事不仅让康熙皇帝非常生气,甚至对他有些失望,所以将“老十三”圈禁起来,严重的责罚了他。
好在康熙皇帝只是为了打压皇子们的夺储之势,并不真的想责罚儿子们,毕竟是父子连心。过了不久,皇子们被恢复爵位,胤祥也恢复了原有的官职。不过奇怪的是,康熙皇帝从此以后再也不喜欢胤祥。不知是不是因为他力挺四哥让康熙过于伤心的缘故,康熙皇帝再也不愿提起这个孩子,甚至作出批示: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让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这样的字眼实在太过严重,康熙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也是无人知晓。总之,从此之后,在康熙的周围再也找不到“老十三”的影子。后来康熙数次对皇子进封,都没有他的份;就连喜庆之事和重要的节日,赏赐众皇子的名单中依然看不到“老十三”的名字;甚至连康熙出行时,他的名字也没有被自己的父亲列入名单之中。难道康熙将他忘了吗?
这究竟是为什么?竟成为一个历史疑案。按道理说,胤祥力挺四哥,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入怀中是惹得康熙不高兴,不过其他皇子的罪过也不小,甚至有些皇子犯的错误远远在他之上,康熙都没有这样对待其他皇子,可是却偏偏如此对待胤祥,甚至将他遗忘在某个角落里,似乎有些不公平。难道仅仅是因为康熙太过重视胤祥了,所以造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吗?似乎也不太说得通。
也有史料记载,胤祥后来不受宠有个特别的原因,因为他的膝盖上长了毒疮。史书记中写道:“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也许因为有腿疾,康熙才不喜欢他?不过自己的儿子都病成这样,做父亲的不关心他就罢了,还因此冷落了孩子,这也不合情理、不合人伦、不合亲情!就算是这样,也不能遗忘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康熙皇帝的心思深不可测,谁又知道他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呢?也许另有深意吧?总之,“老十三”在历史中就这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