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说过一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很多人问什么是宫中,什么又是府中?有的人说宫中就是皇宫,府中就是官府,诸葛亮的意思是告诉刘禅对待皇宫中的事情和官府中的事情要有一致的态度,不能厚此薄彼。这话也对,但还是解释不了为什么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刘禅会对宫中和府中的态度有差别。下面笔者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宫中什么是府中,为什么皇帝会对两处的人事态度有不同。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吞并了六国统一天下,把分封制的中国改造为郡县制帝国。可是在秦汉时期,皇帝并不能直接统领朝廷中的文武百官,统领文武百官的政府首脑是丞相。肯定有很多人不理解皇帝为什么不能统领百官,皇帝坐拥宇内,是天下至尊,全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的财富,全天下的人都是皇帝的子民,贵为天子的皇帝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对文武百官发号施令呢?
为了形象的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打个比喻,如果把国家比作现代公司,秦汉时期的皇帝就是董事长,丞相自然是总经理。董事长虽然拥有公司,但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公司必须把权力下放给自己任命的总经理。总经理既然接受了董事长下放的权力,自然是公司运行的首脑,在对公司的治理和发展方向上也拥有巨大的话语权。简单来说就是董事长拥有任命总经理的权力,总经理拥有管理公司的权力。反过来说秦汉时期的皇帝拥有任命丞相的权力,但是丞相拥有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在秦汉时期这个权力的界限是十分分明的,皇帝的一头就是宫,丞相的一头就是府。
秦汉时的丞相拥有自己的办公衙门,手下还有自己的幕僚帮助处理公务。政府的各种政令必须加盖丞相的相印才被承认。而皇帝对国家政务的态度必须同丞相探讨,自己的想法也只能交给丞相来实施。这种制度自然有好的一面,秦汉时期皇帝位置的传承都实行嫡长继承制,说白了就是大媳妇的大儿子有皇位的继承权,如果大媳妇没有儿子就从妾里面挑选年龄最大的继承王位,用古话说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执行起来难免打折扣,但限度就是如果有嫡子就绝对轮不到庶出,明朝的万历皇帝就因为这个同百官打了将近二十年的官司。
这种继承制度自然没法保证皇帝的质量,什么痴呆傻都有可能坐上宝座。在这种情况下放手让丞相处理政务自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丞相可能掌握太多的权力把皇帝架空。遇到控制欲极强的皇帝,比如朱元璋、雍正,还难免觉得丞相碍事,不如自己直接对百官发号施令。
这个由丞相领导的百官组成的处理国家事务的政府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府。
而皇帝贵为天子,作为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自然要保持高品位的生活。为了维持这种高端的生活必须要用数量巨大的仆人和后宫。这个由太监、侍卫、宫女和嫔妃组成的负责维持皇帝尊贵生活的组织就是诸葛亮说的宫。皇帝对宫中人员的控制不需要假借他人,自己就是绝对的权威。
为了维持这部分人加上皇帝本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花销,丞相领导的政府会把某处的税收或者每年税收的一部分专门划拨给皇帝使用,皇帝也可能拥有一些收入例如某处的地租,专门供宫中开销。这部分钱不需要考虑军费开支,也不用考虑大臣工资,全凭皇帝掌握。皇帝还同时掌握着宫中的绝对权力,对宫中事务的处理和人员的任免不需要同任何人商量,皇帝在这里才拥有绝对的权威。
由于皇帝对政府中的行政事务不能直接发布指令,所以难免有一些人是皇帝看不上却处理不了的。而宫中是皇帝的私人场所,对宫中的各种人皇帝也难免更亲近和信任,相比之下皇帝就对府中的官员产生本能的排斥。在这种情况下某个皇帝平时看不惯的官员如果犯了错误,皇帝难免对政府施加压力从严处置,而对于自己的宫中亲信也保不齐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诸葛亮为了在自己走后平衡宫中和府中的矛盾,也为了维护后主刘禅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严,才在出师表中告诫他要对两个部分的人员一视同仁,不能差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