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新城之战引发的思考:做人不能过于执着
2018年03月22日
来源: 搜狐历史
【字号: 】【打印

    古今大规模的战役,或者说会战,未必是大量的军队在广阔的区域内展开战斗,有时候决定战役成败的只是一两个关键点。这个在上回也讲过,这里要讲的是,因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尤其是进攻方的薄弱,导致不得不将有限的兵力集中进攻某一个点,以求突破,胜负就看守的一方能否扛得住,或者攻的一方能否突破。

    例如诸葛亮北伐,浩浩荡荡出发,全面推进,却在陈仓这个战略要点上被卡住了,总也攻不破,以至于全盘计划无法展开,无功而返。这说明一个点能拖垮一个面。

    再如公元253年,东吴的诸葛恪趁着此前针对魏国战役的胜利,兴师二十万北伐。问题来了,魏国那么大,东吴那么小,一个矮个子面对巨人,怎么下手呢?魏国地方辽阔,人员众多的优势显示出来了,它就算躺在那里不动,你诸葛恪都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当时东吴官方统计的人口数为230万,从这薄弱的人口当中抽调二十万兵力,东吴的吃紧,战力的不可持续,可想而知。

    所以,东吴就将眼光集中在了新城这座战略要点,地方不很大,小小一个据点,却牵动全局。东吴方面的主意是:新城很重要,我全力以赴攻打你,必然引发魏国大量增派援军,然后我们就在这里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作“想得美”。诸葛恪和东吴的将领就陷入“想得美”的境地。魏国方面却不这么想,谋士虞松说:就让新城的将士牵制住吴军,我们也不去增援,东吴军队在那里耗着,耗到不行了,就会撤退。

    战局就是这样了,东吴方面希望通过进攻新城吸引魏军,魏国方面则希望通过新城牵制敌军,消耗敌军。主意都不错,能否实施,就看执行力。

    偏偏新城的主将张特是个特别能打防御战的人,凭着区区三千守城将士与东吴死扛,居然一扛就是九十多天,城中死伤过半,城池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张特手中。这场攻坚战的艰苦超乎了东吴方面的想象和承受能力,尤其是魏国方面一直不肯出援兵,更是让东吴失望。攻击一点,诱发敌军驰援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

    就在新城摇摇欲坠的时候,张特忽然说:我们魏国方面有规定,如果守城超过百日才投降,可以免于处罚,你们请等我们守满一百天再进城,可否?张特还把自己的将印扔出来作为凭证。

    东吴方面答应了,答应了就是上当了。其实,在对手示弱的时候,更应加强攻势,保证胜利的可靠性。当天晚上,趁着东吴放松戒备,张特又将门板等物塞住城池破碎的地方,重新加固防御工事,第二天又宣布继续战斗到底。

    正当攻守双方陷入胶着的时候,瘟疫来了,接着,魏国的援军来了。东吴在死伤累累中狼狈撤退。

    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却折戟于一座城池的争夺,东吴的弱小决定了它无法对魏国形成压倒性的威慑,找突破口固然是对的,然而,执着于突破口则是错误的。战略运用不当,突破口往往变成陷入点,一脚踩下去拔不出来。

    而魏国方面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大,更在于它的强,强的地方在于它的每一个据点都是坚固的,都可以独当一面,从而维护全局。一家集团的强大就在于此,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分支都经得起考验和冲击。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57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