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清明时节,一起看看那些千古流传的遗言!
2018年03月29日
来源: 京都之声
【字号: 】【打印

    清明节将至,在这个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祭祀节日到来之际,作为后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祭祖和扫墓,以表达自己的祈福之心、思念之情。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而介子推的血书也成了历史上一份最著名的遗言。

    说到遗言,不论是帝王将相、英雄好汉即便是普通庶民人人可留。历史上无数英雄好汉在临终之前,都留下了经典遗言。这其中有人关心国家危亡;有人担心身后声名;也有人在家国情怀后,不乏儿女情长。下面小编介绍几个著名人物的遗言:

    项羽: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以勇武著称于历史的项羽叹息:“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在临死之时,上演霸王别姬,一世锋芒,终了之时不忘与佳人道别。司马迁著史记,唯有项羽不以成败论英雄。

    文天祥: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传颂至今,广为人知。实际上《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绝命诗,并非他的遗言。他的临终遗言是“孔曰取义,孟曰成仁。唯其义尽,所以仁至”。但是他那两句诗名气实在太大,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这首诗之所以也被后人乐道,尤其是今时今日,其意义确实非凡,它激励我们后人不忘使命。

    曹操:“我死之后,到了阴间,我大儿子曹昂看到我,跟我要妈妈怎么办?”(曹操与原配离异)

    一代枭雄临终之前,并没有什么皇图大业,而是想到了自己早逝的儿子和离异的老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多陪家人,临死的时候不后悔。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先生临终前17天已经写好遗书,因看到夫人宋庆龄伤心,故而一直没有在遗嘱上签字,直到最后时刻才签上自己的名字。其中饱含的期望,激励人心,至今被人们乐道。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61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