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春天是从凛凛寒风中的第一点梅花里漫出来的。然后从山茶,从水仙,从迎春,从桃李梨杏的花蕊中迫不及待地往外涌。当这春意完全占领了九州的时候,花朝节就到了。
比起元宵和中秋,花朝节的名声在今天并不那么响亮。但它由来已久,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古人与花亲厚,在他们心里,这些默默无语的娇嫩生灵,可相伴朝暮,可结为亲友,自然也应有生辰岁庆。这样孩童一样纯真的设想,让花朝从一开始就裹着浪漫的气息。
那时候,人们喜欢将“花朝月夕”并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两个节日,一为春序正半,百花争望,最堪游赏,一处清秋之中,明月皎皎,诗酒谈欢,在一年中遥遥辉映,让人对柴米油盐的生活有了期待。这是古人对于自然恩赐最由衷的信奉。
正因为有所期待,有所信奉,这场春天的邂逅总是被格外珍惜着。
珍惜的,是花正好
每到花朝节清早,女孩子们会绾帘出阁,游春野步,将五色纸笺悬系在花枝上,谓之“赏红”。 “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写的就是这一习俗。唐人还有一句“朔风如有意,容易莫摧残”,道尽了护花人的怜惜。
这种惠及草木的温柔早有记载。唐朝有个叫崔玄微的处士,家有名苑,花木繁盛。许是看他爱花之心赤诚,花精们化为少女来访,还教他置备彩帛,绘日月星辰,悬于园中花枝。那年花朝节狂风大作,洛阳城折树飞沙,只有崔家园子里的花木得了护持,安然不动。这个故事很得爱花人的喜欢,悬彩护花因以成俗。
唐人这种爱花成痴的性子有自上而下的成分。唐太宗、武皇、穆宗,个个都是“花痴”,不仅种花、护花、赏花,还要趁着花好,吃上一些。每年花朝节,武则天都会令宫女遍采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飨宴群臣。这样制作出来的糕点兼具花的馥郁和谷的芬芳,很快也流传开来,形成节俗。
宋人对花朝的热情有增无减,连童叟百姓也参与进来。因此每到花朝,更加热闹,“国中罢市、红翠出游”。 除了踏青,赏花,雅集,还流行种花、挑菜、扑蝶等活动,更添了许多生活气。此时无论男女,都乐于将大朵的鲜花簪在鬓侧,招摇过市。他们已经不满于只做一个旁观者了,他们要参与这花开,要炫耀这盛景,要把春天揉进自己的存在里。
赏花、护花也好,食花、簪花也罢,体现的其实都是人们对匆匆花事的留恋和珍惜。因为曾经珍惜,也就无惧于时光流逝,花谢花飞了。
珍惜的,是春未尽
传说中,花神掌管着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乐于过花朝节的不仅是爱花的风流客,更有花农和谷农。
因为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农家喜欢在这一天摊晒各类种子,最好是能凑齐“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也简单得可爱:是日晴好,就是百物丰熟的吉兆了。
除此以外,花农们还会在花朝节集于花神庙内设供,演戏娱神,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讲究用素馔来供奉,苏州则会宰杀牲畜,恭祝仙诞。不管以哪种方式,真挚的心愿是共通的:祈祷花神保佑,风调雨顺,百花竞放,五谷丰登。
这样的活动会一直延续到夜里,人们提着各色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热闹的场景恐怕不亚于上元节的夜市。
因为春耕时间宝贵,旧时的官府还会在花朝节出郊劝农。实际上哪用劝呢?这些对生活怀着无限希望的淳朴农民,每一年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着未尽的好春光呢。
珍惜的,是人常在
每到花朝节,就会忍不住幻想古时候的雅集:少女们在花魁树下就地设席,甚至褪下红裙以为宴幄, 圈出一方只属于少女心的小天地。在这里,她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谈天欢笑,抽花签、飞花令、斗百草、起歌舞……一阵风来,落花满天,拂了一身还满,明媚的笑颜醉倒花下,这场景足以定格百年。
如今的壮族也过花朝,称之为“百花仙子节”。节日里青年男女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遥相对歌,在真挚的情歌声中抛绣球、赠花为媒。所得绣球不带回家,待日落分手时,挂到百花仙子所住的木棉树上,祈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结,心地洁白。
无论是闺蜜间的畅谈,还是情侣间的私语,“陪伴”让这个节日变得像花蜜一样甘甜,像花香一样馥郁。有时候觉得,人的情感正像是春天的繁花一样,让人如沐春风,就像找到了心灵皈依的处所。
所以到今天,即使花朝节盛名不再,人们还是会趁着春光明媚,花事正好,出门寻春,那些花开花落还是会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美学神经。因为无论何时,再没有比和相爱的人携手同赏春光更好的事情了。
今年花朝节,愿你也能不负花时,不负良辰,不负佳人,能与重要的人一起,共着春服,备春酒,浴春风,醉一场花开漫天的春日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