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颐和园的朋友们都知道,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可分为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站在昆明湖堤上可一览无垠昆明湖的绝色风景。每走到这里,总是让人望而却步。然而,您没有想到的是昆明湖的得名得益于两千多年前汉代训练水军的场所”昆明池“。
昆明池是汉武帝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和元鼎元年(公元前114年)于上林苑中先后两次兴建而成的大型湖泊,位于西安城西的沣水、潏水之间,其面积约为14.2平方公里,水面最大时约有五个西湖那么大。在西汉时,昆明池就属于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中的一部分,其作用原先是用于训练水军。那么,为什么汉武帝要在自己的皇家园林搞这么大片水域来训练水军呢?其实,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都知道西汉自开国以来终其一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北边的匈奴,面对匈奴的不断侵犯汉代的前几位皇帝大多采取和亲的策略一保边境和平安定。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武帝觉得大汉朝已经有资本和匈奴开战了,便想联合西边的大月氏想好好的干上匈奴一票。
于是,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过这次张骞出发后并没有那么幸运,由于匈奴的咄咄逼人大月氏早已经被匈奴打的不断西迁,所以,张骞到达河西走廊之后并没有看到所谓的大月氏,反而碰到了匈奴的骑兵队。一行人被扣留了十年之久,后来张骞趁匈奴人不备逃离了匈奴王庭,在大宛国王的帮助下这才找到了大月氏。不过大月氏人并不想联合汉朝进攻匈奴,张骞不得已只能无功而返。
张骞此行也并不是徒劳无功,他在前往大月氏的路上途径大夏国(阿富汗)的时候看见蜀地的特产邛竹杖和蜀布,他便问这些特产从何而来。当地人说是本国商人和身毒(印度)国人做生意得到的。对此,张骞推测蜀地和身毒有道路连接而且距离上也并不遥远。他向汉武帝建议取道蜀地好走又没有匈奴劫掠物资并且还能与大夏等国进行贸易,以大汉之威,让这些国家臣服于汉朝岂不是“广地万里,威德遍于四海”。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听了之后当然十分欣喜,立刻派遣使者去找那条道路。
在去往身毒的路上汉使受阻于昆明,这让汉武帝感到非常的不爽,你不让我过去我就打的让你臣服。便下令在长安西郊的上林苑中开挖沟渠仿照滇池修建昆明池,操练水军,积极备战。“昆明池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可见当时湖面上楼船战舰数量之多,规模之巨。如此建制也隐射出了汉武帝对于征服滇国的信心满满。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发动巴蜀士兵攻打滇王之地,滇国举国投降。于是,汉武帝在滇国旧地设立益州郡,大汉朝正式将云南中部和东部地区变为了国土的一部分。
平定滇国之后,昆明池不再作为战时需要,它也就成为了汉代宫苑嬉戏游玩的好去处。汉武帝经常带着后宫佳丽一行人,泛舟游弋,在雕梁画栋的画舫上谈笑风生,歌姬轻抚琵琶,歌声如黄鹂般清脆,舞姿曼妙,身轻如燕,纵情赏景。后来,到了汉昭帝时期,在昆明池中投放了各种鱼种,用于祭祀用途,待到长安城内鱼价稍贵时,又将这些鱼投放进入市场用来稳定鱼价,可见昆明池在后来还有稳定物价的用途。
作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长安,居民所需用水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昆明池也就开始发挥它供给水源的作用了。它的水源主要是由一条人工改道的河流将上游的河水改道流进沣河。再通过石闼堰将沣河水穿过细柳原流到昆明池中。流进昆明池中的河水,再通过两条分支流出分别用来稳定长安城城南,城东以及城内的用水。可以说昆明池整个的供水系统和长安城内民众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汉代之后上林苑已经失去了它作为皇家园林的用途,但是昆明池依然被后来的各个朝代所疏浚使用,它的规模在唐代达到顶峰。皇帝时常巡行与此,文人墨客也在此吟诗诵赋。
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莫过于唐景龙三年(709)的那次皇家举办的作诗比赛了。那一年中宗巡行于昆明池,在此让陪同的文人大臣现场作诗来提高巡赏雅兴,参加人员达到了百人。皇帝的御帐前挂满了结彩,中宗来让上官婉儿来主持这次活动,从参加此次活动的文人大臣中选择最上乘者的作品作为“新翻御制曲”。文人大臣们都聚集在楼下,等待评选结果。过了一会儿被淘汰的作品都被分发了下来,大家都各认自己的名字将他们的作品装了起来,只有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人的作品没有被淘汰。过了一会儿,沈佺期的诗歌又落了下来,宋之问于是获得了第一名,荣获“新翻御制曲”之选。真可谓一次别开生面的赛诗会。沈、宋之间的诗赛,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段风流佳话,也为昆明池烙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至唐代末期,随着朱全忠毁坏长安城,昆明池也随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鼎盛王朝唐朝的灭亡而逐渐干涸。直至近几年国家对昆明池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在旧址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昆明池遗址公园,这里又成为了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地方,站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历史,缅怀曾经的杜工部笔下的“汉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