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意思就是说,古人对待别人的时候,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日常是如何讲究礼仪的吧~
日常礼仪用语
初次见面——久仰,很久不见——久违。
认人不清——眼拙,向人表歉——失敬。
请人批评——指教,求人原谅——包涵。
请人帮忙——劳驾,请给方便——借光。
麻烦别人——打扰,不知适宜——冒昧。
求人解答——请问,请人指点——赐教。
赞人见解——高见,自身意见——拙见。
看望别人——拜访,宾客来到——光临。
陪伴朋友——奉陪,中途先走——失陪。
等待客人——恭候,迎接表歉——失迎。
问人年龄——贵庚,老人年龄——高寿。
读人文章——拜读,请人改文——斧正。
对方字画——墨宝,招待不周——怠慢。
请人收礼——笑纳,辞谢馈赠——心领。
问人姓氏——贵姓,回答询问——免贵。
表演技能——献丑,别人赞扬——过奖。
向人祝贺——恭喜,答人道贺——同喜。
请人担职——屈就,暂时充任——承乏。
口头称谓语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
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
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尊称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自称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下”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常被应用到的
父母:高堂、椿萱、双亲、家父、家严、家慈;
妻子:内人、拙荆、发室、山荆;
兄妹:令兄、令妹;
兄弟: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伉丽、配偶、伴侣。
别人父母:令尊、令堂;
别人儿女:令郎、令媛;
别人庭院:府上,尊府;
自己庭院:寒舍、舍下、草堂。
妻子父亲:丈人,雅称为泰山。
学生:门生、受业。
学堂:寒窗;
同学:同窗。
俗话说的好,礼多人不怪。谨记这些礼仪用语,处处克己律己,不仅能彰显个人气质,还能弘扬传统,不让我们优秀的中华礼仪淹没在漫长的历史风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