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钟馗之名,中国百姓必不陌生,尤其是钟馗捉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钟馗之神迹自古至今,上至唐宋,下至明清,跨越千余年,依旧在百姓心中犹如保护神般的存在。哪怕是新时代的今天,钟馗降魔之威名依旧常被提起。
每逢新年,老百姓除旧迎新,驱除邪魅,家家户户都贴着钟馗大人的门画。以至于,民间画家手中所存钟馗神像,一度供不应求,纵然是高价亦难以购得。
与之相比,曾经在中国民间颇受百姓敬仰的一些隋唐英雄人物,如:呼延敬德、秦叔宝等门神,则显得有些沉寂。不免可以看出,在当代年轻人眼中,一众瓦岗英雄早已风姿不再。
新千年时代,在中国百姓心中,钟馗的传奇一生以及威慑力,显然要比绝大多数的传说人物都要更具影响力。
但是,绝大多数朋友只知钟馗捉鬼之传奇,却很少有人知悉其出身。对于钟馗来历,历代文人藏书中的介绍也是各不相同,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简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说法:
一说认为,钟馗并非人类,亦非神灵,而是古代驱鬼的一种法器,其形状呈棒槌,上圆下细。
东汉经学家马融所著的《广成颂》便有记载,其内有这样一段:“挥终葵,扬玉斧”,这里所说的“终葵”二字与玉斧相对称,一者为斧头,利器驱邪。另一者便为大椎(锤),都曾是中国古代常用的驱鬼器物,只不过,后来经过再三流传,逐渐神化。
另一说则认为,历史上确实有钟馗其人。
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百姓已经很多取名钟馗或者是终葵为名,如:张终葵,宋终葵之类。就连宗殻的妹妹也是起名钟馗,可见,必然先有钟馗降魔之威在前,方有其后百姓互相效仿,以图驱邪避难之意。
可以说,钟馗是世界华人心目的“镇宅赐福圣君”。据道教史、民俗学方面专家学者考证,钟馗为唐初雍州终南县人。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终南镇唐朝设置过终南县)钟馗故里是“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出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
对于最后一种说法,笔者内心较为认同。
在封建落后的古代,古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模糊阶段。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在无法认知所处的世界时,脑海中很容易幻想一个庞大理想的世界,而这个所谓的世界,便是“神鬼世界”。
在当今看来,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可是,在数千年前,当时的人们在天灾人祸中犹如蝼蚁,哪怕一点洪灾旱灾都要祈求上天保佑。从侧面来看,这些正是体现了古人们心中对未知世界的敬畏。
因此,某些极富盛名的人物死后,被后世缅怀颂念,甚至神化,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如果,传说中的钟馗只是一把锥子,一种器物,我想,古人没有必要把其奉为神灵的形象,最多也只是神物而已。
古代消息闭塞,一般只是依靠史官以及民间文人所流传下来的史料,方使这个时代的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往事。可惜的是,哪怕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对真正的古代依旧是知之甚少。许多珍贵的史料早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其中,亦包括钟馗的具体人物详解,否则,到了今天也不会有那么多神话传说流传至今。
关于钟馗有关的神话中,大家较为熟悉的便是唐代的一个传说。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系陕西终南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间,赴京城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
到了天宝年间,据说,唐玄宗曾在一次外出游行中,于骊山染上了疟疾。回到宫中经过数日治疗仍然不见好转,反而,越治病情越重,久日不见痊愈,一时间宫内群医全都束手无策。
就在一天深夜,躺在龙榻上的唐玄宗却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牙尖小鬼蹦跳着溜入房内,身后还别着一把纸扇,浑身破烂还赤着一只脚。
这牙尖小鬼刚一进屋,径直奔着贵妃的紫香囊和唐玄宗的玉笛而去,偷起二物,揣入怀中便绕殿逃走。唐玄宗正欲呼喊,忽的门前闪现又一大鬼,身穿蓝色长袍,一臂袒露。
这大鬼怒目圆睁,一把大手直接按住那牙尖小鬼,挖出两眼,再将这小鬼撕成两半,吞入腹中。唐玄宗大惊,忙问那大鬼是为何人?
那大鬼回答说:“南山进士,姓钟名馗,只因进京赶考进士落榜,悔恨而死。进入地府后,受阎罗王器重,特立誓斩尽世间之妖魔。”大鬼说话,便忽的消失了。
第二日早晨,唐玄宗醒来,疟疾立即痊愈,哪还有昨日半点重病模样。大喜之余,唐玄宗终是想起晚上所做之梦,忙诏来宫内画工吴道子,告知此梦。
通过回忆梦中那大鬼模样,交待吴道子绘出钟馗图,并全国下诏:“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袪邪魅,兼静妖气,仍告天下,悉令知悉。”
至此以后,钟馗之名,迅速传开,所听之人,无不称奇。每年除夕之夜,朝廷便将画有钟馗画像的门画分赏给文物百官,作为皇帝的赏赐。
纵观以上资料,不管其情节详略与否,都有一个共同之点,那就是钟馗在为皇上介绍其身份时说过的一句话:“终南进士”或“终南山进士’’这就为后人推断钟馗故里提供了蛛丝马迹。但不管是“终南进士”或“终南山进士”或“终南人”之说,笔者都有充分理由证明钟馗为唐时终南古城人即现今终南山人。
但是,1958年因修建终南中学和大炼钢铁,拆除了玉皇庙、雪映宫,这二者为终南“上清太平宫”残余部分。查樊光春主编的《长安道教与道观》载,终南“上清太平宫”辉煌于宋、金、元三朝。由于大批文物遭到破坏,这就为考证终南这个陕西历史上的宗教文化特区造成一定的难度。
说到这里,钟馗被后世称为捉鬼天师自然顺理成章,不过,关于钟馗的资料可还不仅仅这些,据了解,民间还广泛流传着钟馗舞蹈的传说。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钟馗舞蹈,比之钟馗戏剧还要提前,而钟馗戏剧却又早于钟馗捉鬼,这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钟馗的舞蹈,最早记载是出现在北宋。据悉,在北宋文学家孟元老《京华梦华录》卷七“诸军百戏”写道:“有假面长髯、里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
文中所描述的便是最早记录钟馗舞蹈的史料,也是目前关于钟馗舞蹈的唯一记录。或许,在那时的百姓心中,钟馗的形象便已产生。当时的钟馗已经具备了捉鬼能力,又能驱邪避难,所以,古人每逢节日演出,必然要表演一番,以图吉祥。
说完钟馗舞蹈,自然就不得不谈钟馗戏剧,钟馗的戏剧最早的还保存一种,叫作《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是明代编演的贺年戏。
这个戏剧当时颇受百姓喜欢,再加上,其蕴含驱邪避难,吉祥好运之意,所以,在后世经久不衰。
除了以上记载,还有清初张大复编的《天下乐》传奇,其内所载也是钟馗戏剧,可惜由于年月久远,其珍本早已遗失,唯有其中一段“钟馗嫁妹”得以幸存留世。
钟馗戏剧中的钟馗嫁妹,具体起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得知的是,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钟馗的舞蹈,当时舞蹈中还曾增加了一个女子伴舞,后来,演变成了嫁妹的故事,这怕是目前最靠谱的一个解释。
关于钟馗妹妹的传说,史料也有记载,据明代程敏政《宋遗民录》云:“赵千里(赵伯驹,北宋画家)作髯君(即钟馗),野溷一豪猪即之,妹子持杖披襟逐之。”
还有明代晚期,文震亨写的《长物志》,其中谈到十二月挂的图画说:“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妹。”可见明代已经钟馗嫁妹的绘画,并已普及于民间。推想张大复编的《天下乐》传奇,亦无非收集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加以整理而已。
时至今日,钟馗嫁妹的戏剧依旧广受百姓喜爱,本身这一出戏剧便极具娱乐性。大家试想看,在戏剧舞台上,一个面目狰狞,行动怪诞的粗鲁大汉,身边跟随的却是一个貌美如仙的女子,如此强烈的反差,丑美共舞,造成极强的视觉效果。
当然,戏剧本不是搏丑搏美,我相信,钟馗嫁妹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更多靠的是钟馗在后世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毕竟,相比于钟馗戏剧,大家最了解的还是钟馗捉鬼,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