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邦封赏时 张良为何要选贫穷落后的留县
2018年04月04日
来源: 明朝那些事儿
【字号: 】【打印

    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封赏了,此时他特意提出了一人,那便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为此,他特意让张良从齐地选择三万户,结果张良却说只愿受封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要知道齐国自古就有鱼盐之利,富庶的很,远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留县所能比的。那张良为何不要这个厚封呢?是他傻吗?还是他觉悟高呢?其实都不是,里面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张良如果要了这厚封,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刘邦当时封赏功臣有两个特点,一来封的都只是侯爵,二来封赏较重的都是早期跟随他的老人,尤其是沛县人。这就说明了当时刘邦脑子里就已经有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时机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暴露出来罢了。不是沛县老人,是不会得到刘邦内心深处信任的。

    这些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刘邦没说,但张良这样的谋略家,是完全可以从一些事情的端倪中猜测出来的。刘邦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看似是给他最高礼遇了,可这恰恰说明了刘邦对他的不信任。

    一、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韩国的丞相,在韩国被秦朝灭亡后,他为了报仇,曾刺杀过秦始皇,失手后躲了起来。一直到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他也自己拉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响应,后来觉得自己势单力薄,难以立足,只好率众投奔了驻扎在留县的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刘邦,便依附了他。

    到后来,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共商大事。张良不忘复兴韩国,便对项梁提议说:“您现在既然已经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多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因二人之前有旧谊,所以项梁就一口应承了下来,同时还任命张良为韩国的司徒(相当于丞相)。这就说明了,张良首先是韩王的人,其次才是刘邦的人。

    二、鸿门宴前夕,项羽要杀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因张良对他曾有救命之恩,便劝张良赶紧逃走。结果张良力劝项伯和刘邦见面,还促成他们成了儿女亲家。于是乎,项伯就提前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使得刘邦在赴宴时,项羽始终都下不了决心杀他。宴席上,范增让项庄舞剑,趁机杀了刘邦,可由于樊哙的保护,没有得逞。

    事后刘邦逃走,留下张良和项羽周旋,项羽并没有为难他。这也就是说,项羽也认为张良并不完全是刘邦的人。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张良也并没有随他一起去封国,只是送了他一程之后,就回到了韩王成身边。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早期的张良,其实并不完全是刘邦的人。

    三、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诛杀异己了,尤其是当初项羽阵营中的人。比如临江王共讙、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等等,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韩信。当年韩信从齐国赶来,参加了刘邦和项羽的会战,用计打败了项羽。结果项羽这边刚死,刘邦立刻就将其兵权给夺了回来,还借口他熟悉楚国的情况,将其由齐王改封为了楚王,这实际上就是让韩信离开自己的大本营。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害怕韩信造反。

    韩信到了一个看似风光实则无根的新地方后,即便真想造反,肯定需要准备很长时间,期间的保密工作是很难做的。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逃脱谋反的罪名,被从楚王降到了淮阴侯。要知道,自古以来谋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为何韩信仅仅是降爵位,这不是很奇怪吗?在这整个过程中,乃至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一句话都没说。

    为何?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天下已经归于一统了,此时刘邦心里想的是如何将这江山留在他刘家,所谓的封赏,不过是一种安抚的手段罢了。敢向皇帝要如此厚封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像后世的曹操、司马昭那样,能够控制皇帝的人;另一种就是找死的人。张良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大谋士,他岂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

    四、这皇帝既然让你选,不选肯定是不行的,那就违抗圣旨了。但智者就是智者,另外机缘巧合的是,他和刘邦相遇的地方就在留县,要了这么一个天意所在的地方,刘邦还能有何话说?

    另外张良要留县还有一层意思,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说,是你刘邦要我留下来的。凭张良的智慧和刘邦的悟性,两人很快就会明白这点,此后两人也是心照不宣,相安无事。

    留下来的张良,再也不建一言,不献一策,因为国事有萧何,他实在是没啥事可干。此时的他是多说无益,少说为佳。因为张良是军事战略家,和萧何这类政治家不同,他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有极大的作用,但到了和平年代,基本就歇菜了,无用武之地。所以说张良是智者,他很清楚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良自选留侯,绝对是智者的选择!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7016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63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