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啊摇……已渐消逝的储蓄摇奖机的沙沙声响,曾经给人们悄悄露头的物质欲望,平添了几多快意、失意或梦意。
有奖储蓄在中国,几度风雨,几经沉浮。虽然幸运儿凤毛麟角,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没有什么其他投资方式,把钱存进银行,不但有利息,而且还能碰碰运气,弄得好就能搬回花花绿绿的奖品,因此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初次相见
为何一再让人“受伤”
中国银行史上的第一次有奖储蓄,当推1919年组建的“中国实业银行”。为了扩大融资,由实业银行划拨资本10万元,在天津总行设立有奖储蓄部,在市民中推出有奖储蓄活动,一时间引来财源滚滚,令各家银行竞相效仿。
在此之前,上海滩出现过号称“万国储蓄会”的组织,也曾宣称“有奖储蓄”。但是,它其实是外国商人“蒙着眼睛哄鼻子”的敛财勾当。19世纪末,一些外国无业游民远渡重洋,奔赴“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滩淘金。有个叫班顿的法国人,到上海后一直没有找到正当职业,又沾染上吸食鸦片的嗜好,很快囊空如洗。于是,他和几个臭味相投的人一合计,想出了借“有奖储蓄”之名作诱饵的歪门邪道。起初,班顿一伙投石问路,先发行100元票面的小额奖券,约定5年还本。未料想,绝大多数储户冲着奖金而来,而对还本期限长短并不在乎。于是,班顿等人遂将票面总额提高至2000元,15年还本。
为了忽悠储户,“万国储蓄会”还仿照西方人寿保险的模式缜密设计产品,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譬如,以当年银行零存整取利率为准,若存满15年,所得本息合计应在5500元以上,可投入“万国储蓄会”满15年后归还的却仅有2000元本金。又如,对储户设定了种种严苛限制。只要储户稍稍逾越或提出中途退会,存款统统“充公”。同时,规定储户每月交款日以开奖前一天正午为时限,过了12时就视为欠交,逾时补交储蓄款项,即便中奖也不能领取。
就这样,靠着对储户血汗铜钿的巧取豪夺,几个西方混混摇身变为大腹便便的“银行家”。到1927年,“万国储蓄会”的存款总额估算至少在2.5亿元至3亿元之间。同期,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纸币总数则不过1.3亿元。
一旦有人中奖,“万国储蓄会”就会诱导幸运儿撰写感谢信,传达狂喜之情,并结合“轻而易举”“发财致富捷径”等口号,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大做文章。同时,让业务推销员对中奖人贴身紧逼,抓住其得陇望蜀的心理,鼓动对方把奖金悉数投入新一期“有奖储蓄”。许多人一时脑热,连本带奖继续参加,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万国储蓄会”发展迅速、无孔不入,非但在上海租界开门揖客,还在全国各大城市乃至比较富庶的城镇设立分支机构,甚至漂洋过海延伸至海外,在暹罗(今为泰国)亦设有分会,攫取华侨的辛苦钱。
骗人的把戏只能蒙蔽一时。1935年8月,经济学家马寅初率先在报刊上揭露“万国储蓄会”,引起普遍关注。许多储户纷纷提出退会,当时的政府也下令禁止国人参加未经核准的有奖储蓄。但直至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清理“万国储蓄会”遗存旧账时发现,虽然大部分账册已被销毁,但还有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折合旧人民币1000余亿元(大致相当于新人民币1000万元)。
1934年,当时的政府为独立办理信托保险业务,提倡全民储蓄,推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要求中央银行设立中央信托局,下设中央储蓄会,办理有奖储蓄。从老宣传画中足以看出,这个中央储蓄会的“后台”之硬、基础实力之强、奖项诱惑之大。
中央储蓄会吸收储金,采用会单形式,分全会(面额2000元)、半会(面额1000元)、1/4会(面额500元)三种。储户每月交纳的储金分别为12元、6元、3元,至交足票面金额为止。主事者从当月储款总数中提出25%充作奖金,以抽签方法分配于中奖储户;存满15年后,照票面金额发还储金,并加给红利。
资料表明,中央储蓄会还设立监理委员会,邀集上海滩的大人物和金融界领袖充任监理委员,审核资金运用状况。据统计,当时会单发行额为31369号,储户数达84478户。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38年以后,通货膨胀就像一个四处游荡的幽灵,致使法币面临一轮接一轮的贬值,最终沦落为一张废纸,不少储户遭受惨重损失。
时代感召
人人储蓄国家富足
上世纪50年代,为鼓励群众踊跃参加储蓄,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12月开办零存整取定期有奖储蓄活动,存期一年,按月摇奖兑奖,以10万整户为一开奖单位,以部分利息作为奖金,部分利息作为到期利息。
那时的大街小巷,处处张贴着为有奖储蓄摇旗呐喊的宣传画。虽然画面的表现手法略显生硬,但传导的理念朴素而直白:“参加有奖储蓄,对国家建设有贡献,对个人生活有帮助。”
还有一些银行的招揽之术,抛开了花里胡哨的图案设计,视觉直奔主题:“有奖储蓄——头奖2000万元。每月10日开奖,平均每25户有1户中奖。”这个2000万元,折合新人民币2000元,在当时抵得上一个普通工人四五年的收入。再观储种特点介绍,概括简明扼要,大小字体排列如梅竹相间,彰显个性、分外醒目,很能把握储户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广告语也与众不同:“一人储蓄一家欢乐,人人储蓄国家富足。”此等递进式的话语渲染,充满人情味的幸福感召,把有奖储蓄的亮点描摹得淋漓尽致。
同时,更有很多银行在想方设法,通过其他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例如,走街串巷宣传有奖储蓄的意义和好处,向市民细心讲解储蓄章程和办法;组织流动服务小组深入政府企业、里弄街坊;实行连带上班制,方便储户存款和领奖;降低存款起点,推出小额贴花有奖储蓄存单,攒齐一年就可参与摇奖。而且,还时有便民创新之举,如有奖储蓄能够“通存通兑”。凡此种种,为的是让储户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
应该看到,“大跃进”时期的有奖储蓄,也不免受到了“浮夸风”的侵扰。每组有奖储蓄存单的印量,由原来的6位数猛增至8位数,竟欲与人民币发行量试比高,严重背离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再加上容易引发“不劳而获”的心理,令管理者的神经高度紧张。1960年,有奖储蓄戛然而止。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称,有奖储蓄含有物质刺激作用,易助长人们侥幸心理,与党的精神不符,因此“年内一律停办”。
对于已经办理的有奖储蓄如何“善后”?文件解释:“零存整取有奖储蓄自1961年1月1日起改为计息,活期有奖储蓄在1960年第四季度内,最后一次开奖后改为计息……原来通存通兑的做法,流弊很多,绝大多数储户也没有这种需要,不利于培养群众的节约习惯,也不便于检查推动储蓄工作,银行内部考核也缺乏依据,应予废止,其具体步骤,可由分行自定。新办这种储蓄的地方,应即规定不通存通兑,在哪个储蓄机构存款,即在哪个储蓄机构支取。”
当然,为体现“以人为本”,通知里对储户可能出现的情绪也提出了做好疏导工作的要求:“有奖储蓄改为计息以后,有些群众还可能有意见。因此,必须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取消有奖改为计息的意义,结合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加以宣传,首先要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以便有效地在群众中开展工作。现行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有一定优点,应同时宣传,由储户选择,不要偏废。开展储蓄应以定期为主,但不放松活期,今后应进一步贯彻这个精神,把主要力量放在开展定期储蓄上去。”
“卷土重来”
紧俏奖品引发追捧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有奖储蓄再度回归人们的视线。从凤凰牌自行车到蝴蝶牌缝纫机,从红灯牌收音机到海鸥牌照相机,奖品设置多为“三转一响,彩电冰箱”。反正,社会上的紧俏商品,统统都到银行的奖品展台上集合了。
恢复开办有奖储蓄业务伊始,未免有些畏首畏尾、“羞羞答答”,担心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社会氛围背道而驰。但是,资金融通市场的形势和百姓消费理财的新兴需求,还是将有奖储蓄重新推向了风口浪尖。
那个年代,但凡家用电器,都是炙手可热的“奢侈品”。想往家里搬回一台,光有钞票不成,还得凭票供应。所以,银行携手相关企业以有奖储蓄为招徕,让寻常百姓在支援国家建设的同时获取一份“额角头碰着天花板”的期盼,赢得朝思暮想的热门商品,无疑叫人心潮激荡。
中国工商银行徐州市分行1985年度集体有奖储蓄的宣传资料,就把市面上甚为抢手的彩电列为头奖,并在海报末尾标注“感谢上海无线电四厂、苏州电视机厂为我市集体储蓄提供彩电作为头奖奖品”。而且,彩电大奖分2次开出,“第1次凯歌牌,第2次孔雀牌”。就算高唱不了“凯歌”,还有望看到“孔雀”开屏,老百姓心头的火苗不断在升腾……
为示公开公正,那时全国很多电视台都会实况转播有奖储蓄的摇奖过程,收视率直逼“春晚”。万众瞩目之下,人们或给摇奖机摇出的幸运儿投以羡慕的目光,或为自己手中的存单奖号差之毫厘而捶胸顿足,或因暂未参加有奖储蓄而摩拳擦掌……五味杂陈之余,不少人又点燃起奔往银行认购新一期有奖储蓄的希望之火。
随着有奖储蓄的进一步发展,奖品也在不断升级。黄金饰品乃至旅游项目先后亮相,价值最高的奖项竟为市区住房一套。当时,政府公文处理单上是这样写的:“拟支持,拨出一定房屋供‘有奖房屋储蓄’以增加储蓄,为解决现在资金紧张大有益处,反过来又能支持发展商品住宅所需贷款资金。”
当然,有奖储蓄之奖,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加之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消除高息揽存现象、体现公平合理的利息分配原则等,有奖储蓄的弊端逐渐显现。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有奖储蓄业务再次亮起“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