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博士 文 宠
“虚则补之”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原则,但是在临床用药中会遇到予以补剂后非但没有疗效,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即虚不受补,这是为什么?
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所著《本草新编》:“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即虚证之人,在给予补益药之后,非但达不到补虚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原因是患者机体功能不全,对于大补滋腻之品不能受纳、运化、吸收、发挥药效,反而壅(yōng)滞于体内,阻碍气机,加重机体负担。
一般,脾胃久虚、虚实夹杂、肝郁、心情不好的人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这几类进补应遵循四个原则。
1.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药物也要经脾胃运化才能输布全身,发挥疗效。补虚一定要兼顾脾胃功能,注意保护胃气的重要性。
2.辨证量体,科学进补。进补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让中医师明确是何种体质,每种补益药只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某些病证,体质不同病证有别,所以进补必须对症。
3.急补不如缓补。对久病虚损及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不宜急补大补、急于求成,只能平补、缓补,平调阴阳,通畅气血。
4.药补不如食补。脾胃虚弱者可以先采用食疗调养脾胃,建议少食多餐,多品种多变化,吃些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宜温宜软,更不能少了新鲜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