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以坚韧不拔之志,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敢做,为我国的史学和文学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同时,司马迁刚直不阿、幽而发奋的伟大精神,也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脊梁。后人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尊称司马迁为“史圣”。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诞生于陕西古韩城一个叫高门源的地方。稍长,司马迁一边刻苦读书,一边从事力所能及的农活。“耕牧式”的农家生活,使司马迁从小就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司马迁生长的年代,正是西汉王朝快速发展、蒸蒸日上的时期。汉朝建立之初,承接着秦末战乱的衰弊。土地荒芜,苍夷满目。因而汉初采取的是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经惠帝、文帝、景帝,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派富足景象。同时,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军事增强,疆域扩大;农业发展,民殷国富;独尊儒学,统一思想。这时的西汉国家是一个强盛的王朝。汉武帝时,现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杰出的人物,大经济学家桑弘羊、大探险家张骞、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农学家赵过等。这些都为司马迁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手源远流长家学的影响,尤其是受父亲司马谈,这位西汉第一任太史令的影响,司马迁从小便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成年后,司马迁跟随父亲到国都长安,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读书,跟随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了《国语》、《尚书》等历史典籍,认真钻研阅读了皇家藏书、文学经籍、诸子百家等。这一切都为司马迁著书立说奠定了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志向高远的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同时,又开始行万里路。公元前126年,司马迁20岁时,开始了一次为期2年多的全国漫游。这次漫游,司马迁南到长江、淮河流域,向北渡过了汶水、泗水,向东到达齐鲁两地……。公元前123年,司马迁进入仕途,任郎中。随后,司马迁有先后4次漫游祖国各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他领略了名山大川、瞻仰历史文化、考察民俗风情、收集轶闻趣事,从而获得了许多从典籍中看不到的历史材料;他深入民间,从而增长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他饱览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表现力。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为西汉王朝第一任太史令。作为史官的司马谈,对东周以来500余年史书中断深感遗憾,决心继《春秋》而作《史记》,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随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行至洛阳病危。司马谈临终前执迁手而泣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勿忘吾所欲论著矣”。要求司马迁著书立说,扬名后世。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继父亲之职,任太史令。同时,怀着对父亲的拳拳之心,司马迁继承父亲的未竟之志,责无旁贷地挑起了500年来重建史记这一重任。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著史工作。
天汉二年,匈奴发动对韩王朝的进攻。汉武帝遂命李广利为主帅,同时又命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兵5000,自当一队,抗击匈奴。李广利未遇强敌而惨败,无功返回。李陵五千精兵,连战连捷,一直攻到匈奴的王庭。在矢尽粮绝、援兵不到的情况下。李陵最终兵败被俘。汉武帝对此大怒,认为这极大地挫败了军威,损害了国威。在满朝文武都在诋毁李陵之时,汉武帝询问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李陵虽然兵败,但其功劳足以名扬天下,他虽被俘,但仍寻机会报效国家。司马迁的这番秉公直言,却惹恼了汉武帝。于是,以“诬罔主上”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一年后,传来李陵正在为匈奴训练兵马的消息,汉武帝遂下令杀了李陵全家,灭门九族。司马迁也因之被定为死罪。按照汉朝的法律,判死罪者可选择或缴纳50万钱,或接受宫刑的方式避免死刑。司马迁作为史官,家境清贫,为了履行对父亲的承诺,为了实现自己的传大抱负,司马迁即自请宫刑,保存性命,以完成撰写《史记》的大业。
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任中书令,时年50岁。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效法古人,隐忍苟活,幽而发奋,历经14年,于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鸿篇巨著。对于司马迁写完《史记》以后的事情,史籍没有太多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完成后悄然地离开了。没有人知道司马迁是怎么死的,也没有人知道司马迁是什么时候死的。司马迁的死成了一个历史之谜。后人只能从一些零星的,不完成整的资料中,做出四中推测:一是自杀身亡;二是受任安的牵连被腰斩;第三是随同长安狱中罪犯,被无辜集体处死;第四是司马迁寿终正寝。
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家,司马迁以一部伟大的《史记》而流芳千古。同时,司马迁还主持修订了历法,创建了《太初历》。